盜竽的意思、盜竽的詳細解釋
盜竽的解釋
猶盜魁。《韓非子·解老》:“大姦作則小盜隨,大姦唱則小盜和。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故竽先則鐘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今大姦作則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則小盜必和,故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貨資有餘者,是之謂盜竽矣。” 明 王志堅 《表異錄·刑法》:“盜竽,言盜之倡也。竽者,五音之長。” 清 徐時棟 《偷頭記》:“‘盜竽’其魁也,或謂之‘偷長’。其業竊,其時暮夜,其蹤跡詭秘譎變而不可測。”參見“盜誇”。
詞語分解
- 盜的解釋 盜 à 偷竊,用不正當的手段營私或謀取:盜竊。盜賊。盜伐。盜掘。盜運。盜賣。盜用。盜名欺世(亦稱“欺世盜名”)。 偷竊或搶劫財物的人:海盜。強盜。竊國大盜。 匪竊偷 筆畫數:; 部首:皿; 筆順編號
- 竽的解釋 竽 ú 古代吹奏樂器,像笙,有三十六簧:濫竽充數。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盜竽”是一個具有曆史文獻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和出處主要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釋義
“盜竽”指代盜賊的首領或大盜,尤指在犯罪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核心人物。該詞通過比喻手法,将“竽”(古代樂器中的領奏者)與“盜”結合,強調其領導地位()。
二、出處與文獻依據
- 《韓非子·解老》
最早見于法家典籍,文中以“竽”為五音之首的特性作類比:“大姦作則小盜隨……竽唱則諸樂皆和”,暗指大奸之人如同竽引導音樂,成為盜賊群體的核心()。
- 後世引用
- 明代王志堅在《表異錄》中直接稱“盜竽”為“盜之倡”,延續了韓非子的比喻。
- 清代徐時棟《偷頭記》用“盜竽”指代偷盜團夥的首領()。
三、詞源解析
- “竽”的象征意義:古代竽為樂隊中統領其他樂器的核心,故以“盜竽”隱喻盜賊中的主導者。
- 通假說争議:部分學者認為“竽”通“誇”(即誇大、為首),但主流觀點仍以樂器比喻為主流()。
四、總結
“盜竽”多見于古代哲學、法學文獻,用于批判社會中的惡勢力首領。其内涵不僅限于字面意義的盜賊,也可延伸至違背自然法則(道家視角)或社會秩序(法家視角)的負面引領者。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學術讨論或曆史文本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盜竽》這個詞是指偷竊竹子的意思。把這個詞拆分開來,可以看到它的部首是竹(⺮)和禾(禾),共有11個筆畫。《盜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竹林七賢之一魯仲連。根據傳說,他小時候通過偷竹子來練習箫藝,因此得了“盜竽”的綽號。
《盜竽》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古代漢字在書寫上有一些變化,但是《盜竽》這個字在古代寫法中并沒有特别不同的地方。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因為盜竽的行為被人發現了。”這句話中使用了詞語“盜竽”,表示某人因為偷竊竹子被别人發現了。
與《盜竽》相關的組詞可以有:“盜竊”、“偷竊”等,它們都是表示偷竊行為的同義詞。而反義詞則可以是“守法”、“遵紀守法”等,表示遵守法律、不違法的行為。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幫助。有其他問題的話,我可以再幫你解答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