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降幡 ”。表示投降的旗幟。 唐 劉禹錫 《三閣辭》之三:“回首降幡下,已見黍離離。” 清 葉廷琯 《吹網錄·明潞王畫蘭石刻》:“降旛早豎闔城全,赢得 杭 民稱佛子。” 呂志伊 《讀史感賦》:“降旛縱出 石城 隈,霸氣西南尚未衰。”
以下是對“降旛”一詞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降旛”(拼音:jiàng fān,亦可讀xiáng fān)指古代戰争中表示投降的旗幟。其核心含義為通過懸挂特定旗幟傳遞投降意願。異體寫法為“降幡”,兩者可通用。
二、字詞解析
三、文學典例
最著名的用例出自唐代劉禹錫《西塞山懷古》:“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頭”,以“降旛”象征東吳政權的覆滅。另在其《三閣辭》中亦用“降幡”暗喻陳後主投降。
四、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需注意語境中“降”的讀音選擇:描述動作時讀jiàng(如降落),表投降時讀xiáng。
《降旛》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降下的旌旗。
該字由部首“阝”和字形“旗”組成。
共有9畫。
《降旛》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戰争中,當一方勢弱或認輸時,會選擇放下自己的旗幟,表示投降。
《降旛》的繁體字為「降旛」。
在古代,漢字寫法會有一些變化。《降旛》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整體意思和形狀基本相同。
1. 敵軍在戰場上降旛投降。
2. 他毅然決然地把手中的降旛扔在地上。
3. 隊伍行進時,旗手揮動着降旛。
降戰旗、降臨、降雨、降落、降壓。
降下、卸下、放下。
升起、揚起、揮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