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騎虎的意思、騎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騎虎的解釋

猶言騎虎難下。 元 無名氏 《連環計》第四折:“俺 呂布 兄弟打了 董卓 一拳,已做騎虎之勢不兩立了。” 清 嚴長明 《至回心石舍晚遲媪神洞》詩:“欲退諒不能,竟進無乃魯。懷疑方據狐,厥勢已騎虎。” 沙汀 《淘金記》十一:“他現在成了騎虎之勢,想下台都下不了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騎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意義源自"騎虎難下"的典故,比喻人在行事過程中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該詞最早見于《晉書·溫峤傳》:"今之事勢,義無旋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來源:《漢語大詞典》),後經唐代《太平禦覽》将"猛獸"改為"虎",形成現代通用的表述。

從語義構成分析,"騎"指跨坐動作,"虎"象征危險處境,二者結合形成強烈意象,突顯行事者既無法繼續前進又難以抽身的矛盾狀态。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回中"這件事都是仲英鬧出來的,此刻騎虎難下"(來源:《近代漢語大詞典》),生動展示了該成語在具體語境中的應用。

在語法功能方面,"騎虎"通常作為謂語或定語出現,常見搭配有"騎虎之勢""騎虎局面"等。現代漢語中多保留其完整形式"騎虎難下",如《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為"比喻事情中途遇到困難,但為形勢所迫,又不能中止"(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成語演變過程中,"騎虎"意象被廣泛運用于文學創作。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二十五"這叫做騎虎之勢,必不得罷休了"(來源:《中國俗語大辭典》),通過具體語境強化了該成語的修辭效果。現代學者王力在《漢語史稿》中指出,此類動物比喻成語在漢語發展過程中具有強化表達張力的特殊作用(來源:《漢語史稿》)。

網絡擴展解釋

“騎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與“騎虎難下”一緻,形容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無法中途停止或抽身。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指騎在老虎背上難以脫身,比喻因形勢所迫或決策失誤導緻陷入被動局面,隻能硬着頭皮繼續應對。例如《東周列國志》中描述“王子今日乃騎虎之勢”,即強調被迫堅持到底的處境。

二、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元代《連環計》:“已做騎虎之勢不兩立”,描述呂布與董卓的敵對關系。清代嚴長明詩句“厥勢已騎虎”進一步強化了其“進退維谷”的意象。

三、用法特點

  1. 語境:多用于描述政治、軍事或人際矛盾中被迫堅持的情形,如“沈連峰讓家丁打頭陣……此事已勢成騎虎”。
  2. 結構:常以“騎虎之勢”“騎虎難下”形式出現,如沙汀《淘金記》中“成了騎虎之勢”。

四、例句參考

該成語通過猛獸騎乘的意象,生動傳達出困境中難以脫身的緊迫感,具有強烈的警示作用。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對比,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背指鞭帽憋古材用車馬如龍稱績城苑成證粗略待續當爐擔頭地脊冬底端午放缺蜂合蟻聚風曉敷布輔殷工業配置狗彘國光牿委海陵倉好轉恢辦尖溜溜解暑浸毓罥罣魁艾連船冽香绫纨離酌籠籠慢緩馬祖門吊猛乍墨渖拏班做勢驽馬抛家髻樸渾寝飯青輝青穹訖繄上輩山鸠石灰水司應貼伏提命頽年尪弊危劇吓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