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騎虎難下。 元 無名氏 《連環計》第四折:“俺 呂布 兄弟打了 董卓 一拳,已做騎虎之勢不兩立了。” 清 嚴長明 《至回心石舍晚遲媪神洞》詩:“欲退諒不能,竟進無乃魯。懷疑方據狐,厥勢已騎虎。” 沙汀 《淘金記》十一:“他現在成了騎虎之勢,想下台都下不了啊。”
“騎虎”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與“騎虎難下”一緻,形容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無法中途停止或抽身。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成語字面指騎在老虎背上難以脫身,比喻因形勢所迫或決策失誤導緻陷入被動局面,隻能硬着頭皮繼續應對。例如《東周列國志》中描述“王子今日乃騎虎之勢”,即強調被迫堅持到底的處境。
最早見于元代《連環計》:“已做騎虎之勢不兩立”,描述呂布與董卓的敵對關系。清代嚴長明詩句“厥勢已騎虎”進一步強化了其“進退維谷”的意象。
該成語通過猛獸騎乘的意象,生動傳達出困境中難以脫身的緊迫感,具有強烈的警示作用。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對比,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騎虎》這個詞常用來形容處境十分困難,并且難以脫身的情況。比喻人陷入了一個難以解決的窘境,無論選擇什麼樣的行動都十分困難。
《騎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馬radical(馬字旁), 同時包含9個筆畫。
《騎虎》這個詞來自于《韓非子·難一》:若使騎虎之形容用之有力,文格有出。騎虎這個詞的繁體是「騎虎」。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不斷變化的。騎虎這個詞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可能會有不同的字形。比如在戰國時期,騎虎可能寫作「騎虎」;而到了秦漢時期,騎虎的寫法可能變為「乘虎」。
1. 這個困境就像騎虎難下,我們必須謹慎行事。
2. 面對這個問題,我感覺自己陷入了騎虎之境。
騎虎這個詞可以組成其他詞語,比如: 騎虎難下、騎虎求全。
近義詞有:難以自拔、陷入困境。
反義詞有:輕車熟路、順利解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