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榮的意思、避榮的詳細解釋
避榮的解釋
辭讓榮華。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退不終否,進也避榮。” 唐玄宗 《放姜皎歸田敕》:“朕每欲其戒盈,用克終吉,未若避榮公府,守靖私第。” 宋 曾鞏 《送鄭州邵資政》詩:“避榮言屢切,請外志難回。”
詞語分解
- 避的解釋 避 ì 躲,設法躲開:避雨。避暑。避世。避諱。回避。避重就輕。避世絕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針。 躲就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榮的解釋 榮 (榮) ó 草木茂盛,引申為興盛:榮枯(草木盛衰,喻得意失意)。榮悴(榮枯)。 受人敬重,與“辱”相對:光榮。榮升。榮譽。 “梧桐”的别稱。 草開花,亦泛指草木的花:綠葉素榮。榮華。 姓。 枯恥辱
網絡擴展解釋
“避榮”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主動辭讓或避開榮華富貴,常用于形容淡泊名利、不慕虛榮的品格。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解析
-
基本釋義
由“避”(躲避、拒絕)和“榮”(榮耀、富貴)組合而成,字面意為避開榮耀,引申為主動拒絕名利地位。例如晉代夏侯湛《東方朔畫贊》中“進也避榮”,即表達不貪圖顯赫地位的态度。
-
文化内涵
該詞體現了傳統儒家和道家思想中謙遜克己的價值觀,如唐玄宗在《放姜皎歸田敕》中以“避榮公府”贊揚臣子甘願退隱的德行。
文獻用例
- 晉代:夏侯湛稱東方朔“退不終否,進也避榮”,強調其進退有度的品格。
- 宋代:曾鞏《送鄭州邵資政》詩雲“避榮言屢切”,描述友人多次辭讓官職的堅決态度。
用法與延伸
- 語境:多用于褒義,形容人物高潔品行,如“避榮守拙”“避榮公府”。
- 近義詞:辭榮、讓爵、淡泊名利。
- 反義詞:争名逐利、趨炎附勢。
補充說明
部分文獻(如)進一步拆解字義:“避”含“防止”之意(如“避嫌”),“榮”則與草木興盛相關,暗喻繁華易逝,需主動遠離。
若需查閱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東方朔畫贊》《放姜皎歸田敕》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避榮解釋:
避榮是一個詞,意思是遠離名利,避免追求虛榮。避榮的内涵是指一個人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名利的虛幻和短暫,并主動舍棄追逐名利的心态,從而追求内心的平靜和真實的幸福。
拆分部首和筆畫:
避:走,⻍,7畫
榮:艹,⺈,9畫
來源:
避榮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強調追求*********的内在價值,不盲目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祿。
繁體:
避榮
古時候漢字寫法:
避榮的古時寫法并無太大變化,依然是避榮。漢字隨時間的推移,有些字形發生了變化,但避榮的寫法一直保持穩定。
例句:
他選擇了避榮的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幸福。
組詞:
避世、避禍、避難、名利不避、名不虛傳、錦上添花
近義詞:
逸名、淡名、返璞歸真、返樸歸真
反義詞:
圖榮、名利心重、見異思遷、浮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