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繦负的意思、繦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繦负的解释

用布幅包裹小儿而负于背。繦,通“ 襁 ”。 晋 左思 《魏都赋》:“繦负賮贄,重译贡篚。”《后汉书·杨赐传》:“先是 黄巾 帅 张角 等执左道,称大贤……天下繦负归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繦负而事者,盖数千人。”《隋书·慕容三藏传》:“及 三藏 至,招纳绥抚,百姓爱悦,繦负日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繦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属于生僻词,其正确书写应为“襁负”。根据《汉语大词典》及《说文解字》注疏,“襁”本义指背负婴儿的布带,“襁负”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子路》:“襁负其子而至矣”,后泛指用布带背负幼儿的行为,引申为百姓归附、举家投奔之意(来源:教育部《异体字字典》修订版)。

该词核心语义包含三个层次:

  1. 字面含义:古代用宽布带将婴儿固定在背部,如《礼记·月令》中“衣不襁褓”郑玄注“襁,负儿衣也”;
  2. 社会寓意:承载家族延续的象征,《汉书·宣帝纪》记载“繦保傅之属”即用此意;
  3. 文化延伸:成为儒家仁政思想的具象表达,《后汉书·杨赐传》“襁负而至”特指民众因德政而自发归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繦”在部分文献中作为“襁”的异体字存在,但现代规范字形已统一为“襁”。建议使用《汉语大词典》《辞源》等工具书核实具体语境中的用法(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第7版)。

网络扩展解释

“繦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词义解析

二、古籍例证

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例如:

  1. 晋代左思《魏都赋》:“繦负賮贄,重译贡篚”,描述百姓背负贡品朝贡的场景。
  2. 《后汉书·杨赐传》记载黄巾起义时“天下繦负归之”,比喻民众携家带口追随张角。
  3. 《水经注·鲍丘水》提到“繦负而事者,盖数千人”,反映部族自发归附的情景。

三、相关词语

与“负”相关的成语及表达包括:

四、扩展说明

“繦”作为通假字,与“襁”同义,凸显古代汉语中借字表意的特点。该词多用于描述群体迁徙、归附或献礼等历史场景,具有鲜明的文化语境特征。

别人正在浏览...

安好仓府处分权粗中有细答教道德行为倒是大有裨益邓亚萍东南鄂端饙饭风驰云走给孤独园歌筵诡晖诡髻酣鬯弘愿滑笏怀人涣泮绛英校正亢位考讯老仆雷暴两性巢陋习峦岏漫面埋天怨地谩语妙然冥遯模刻貊乡鼠攘牛顿色散实验偏质品头评足黔苍钤识旗靡辙乱铨试人仰马翻弱齿饊枝三洲曲扫门神耸深信不疑石宫侍面速易讨平讨删头足愿雾幙纤芥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