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布幅包裹小儿而负于背。繦,通“ 襁 ”。 晋 左思 《魏都赋》:“繦负賮贄,重译贡篚。”《后汉书·杨赐传》:“先是 黄巾 帅 张角 等执左道,称大贤……天下繦负归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繦负而事者,盖数千人。”《隋书·慕容三藏传》:“及 三藏 至,招纳绥抚,百姓爱悦,繦负日至。”
“繦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例如:
与“负”相关的成语及表达包括:
“繦”作为通假字,与“襁”同义,凸显古代汉语中借字表意的特点。该词多用于描述群体迁徙、归附或献礼等历史场景,具有鲜明的文化语境特征。
繦负,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字,读音为“qiāng fù”,意思是指用绳索或带子绑扎、束缚物体,限制其移动和行动。
繦负由“糸”(纟)部首和“负”构成。纟部表示丝绳,负则为表示绑扎的意义。
繦负的总笔画数为15画。
繦负在《康熙字典》中无记录,而在现代常见的汉字字典和成语词典中亦无说明。因此,繦负被认为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字。
繦负的繁体字为「繦負」。
由于繦负在古籍和字典中无记录,因此关于其古时候的写法和用法无法确定。
1. 他被繦负在椅子上,双手被绑得不能自由活动。
2. 这个古代祭坛上,石块被繦负在一起,构成了巍峨壮观的景象。
繦负没有常见的组词用法。
近义词:拘束、束缚、捆绑、系缚。
反义词:释放、解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