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曬幹。 漢 王充 《論衡·商蟲》:“藏宿麥之種,烈日乾暴,投于燥器,則蟲不生;如不乾暴,閘喋之蟲,生如雲煙。”
“乾暴”是一個多音多義的漢語詞彙,具體含義需結合讀音和語境判斷:
基本含義:指“曬幹”
源自漢代王充《論衡·商蟲》中記載的農事方法,例如:“藏宿麥之種,烈日乾暴,投于燥器,則蟲不生”()。
引申含義:冒犯、侵淩
見于《東觀漢記·趙咨傳》,描述盜賊對賢者的冒犯行為:“諸盜皆慚嘆,跪曰:‘所犯無狀,幹暴賢者’”()。
建議在古籍或學術場景中優先參考“曬幹”或“冒犯”的釋義,而現代語境下需謹慎使用第三種解釋。
《乾暴》是一個漢語詞語,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組成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種氣候炎熱幹燥,天空晴朗沒有雲的情況。
《乾暴》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乙”和“日”,其中“乙”是右邊部首,“日”是由上到下的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乾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易經》中。《易經》中的乾卦代表天,而乾卦内部的陰陽組合形成了乾暴這個詞語。在繁體字中,乾暴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乾暴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字寫法是“乾曝”,字體結構相似但筆畫略有差異。
1. 在炎熱的夏天,這個地區經常會出現乾暴天氣。
2. 幹旱的氣候使得這片土地十分乾暴,缺乏水源。
1. 乾旱(gān hàn):指天氣幹燥,缺乏雨水。
2. 幹熱 (gān rè):指氣候炎熱而幹燥。
3. 暴曬 (bào shài):指陽光強烈,天氣炎熱。
1. 幹燥 (gān zào):指缺乏水分,沒有濕潤。
2. 炎熱 (yán rè):指氣溫非常高,天氣悶熱。
1. 潮濕 (cháo shī):指空氣含水分,濕度較高。
2. 涼爽 (liáng shuǎng):指溫度較低,感覺涼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