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祭天之坛。在都城南郊。《礼记·祭法》:“燔柴於泰坛,祭天也。” 孔颖达 疏:“谓积薪於坛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气达於天也。”《孔子家语·郊问》:“既至泰坛,王脱裘矣。” 明 李东阳 《郊祀前一日斋居候驾》诗:“石桥琼砌倚雕阑,树里行宫接泰坛。”
泰坛是古代中国用于祭祀天神的圆形高台,属国家级祭天场所,其形制与文化内涵承载着深厚的礼制传统。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指帝王祭天的圆形祭坛,又称"圜丘"。《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泰坛,古代祭天之坛,圆形。"其命名取"泰"字象征天地交泰、万物通顺之意,体现古人通过祭祀沟通天人的宇宙观。
据《礼记·祭法》载:"燔柴于泰坛,祭天也。" 郑玄注:"坛,封土为祭处也。"表明泰坛以积土筑台、燔柴升烟的仪式祭祀天神,是周代以降祭天礼的核心载体。明代《礼部志稿》详述其形制:"泰坛三层,象天三辰",层数、台阶数均对应天文星象,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泰坛常与"明堂""辟雍"并称礼制建筑,但功能专司祭天。《周礼·春官》区分:"冬至日,祭天子地上之圜丘",而泰坛即圜丘之别称,后世文献多互通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
“泰坛”是古代用于祭天的场所,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泰坛是古代帝王在都城南郊设立的祭天高台。祭祀时,人们将玉器、牲畜等祭品置于柴堆上焚烧,使烟气升达天际,象征与天沟通(《礼记·祭法》记载:“燔柴於泰坛,祭天也”)。
结构与功能
泰坛是古代礼制中“天人沟通”的象征,体现了华夏文明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若需进一步了解祭祀细节,可参考《礼记》等典籍。
傲色霸柄拜辱报到被里表演唱表章裁云迟想冲寂舛讹百出殚筹调器定规东山人讹变发意风激电飞公绶规创归檝鬼窟谷子宏壮黄金芝宦学火力点佳处柬房角貒结跏雷动了解情况洛阳社緑营冥召慕向南唐娘子兵攀藤附葛朋伙迁冗秋输其先逡循荛竖鋭笔剡客神丘使院贪汙髫龀烃燍柁子王尔尪懦五出无遮斋小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