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vexlens] 指凸透鏡,可聚日光取火
亦作“ 火鑑 ”。1.指太陽。《南齊書·天文志贊》:“陽精火鏡,陰靈永存。”《西遊記》第二十回:“你看那日落西山藏火鏡,月升東海現冰輪。” 清 陳維崧 《風入松·苦暑戲與客語》詞:“炎炎火鏡正燒空,避暑苦無從。”
(2).指能利用日光引火的凸透鏡。《新唐書·李靖傳》:“ 靖 破 蕭銑 時,所賜 于闐 玉帶十三胯……又有火鑑、大觿、算囊等物。” 清 胡思敬 《政變月紀》:“相傳 蕭開泰 火鏡,熱力大至二萬噸,可代煤。”
火鏡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主要指利用凸透鏡的聚光特性點燃物體的工具。以下是詳細解釋:
火鏡指凸透鏡(聚光鏡),通過折射陽光聚焦産生高溫,點燃易燃物。古稱“陽燧”,屬傳統取火工具,現代常見于放大鏡聚焦實驗或野外生存場景。
“陽燧”最早見于《周禮》,以銅制凹面鏡聚日光取火,後演變為凸透鏡形态。
凸透鏡将平行光線彙聚至焦點,産生高溫點燃紙、枯草等易燃物,體現了光學折射原理。
常用于教學實驗(如物理課演示)、戶外生火工具,或比喻具有聚焦、強化作用的事物(如“輿論的火鏡”)。
參考文獻
“火鏡”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凸透鏡
火鏡指中央厚、邊緣薄的凸透鏡,能夠通過聚斂日光産生高溫以引火。這一用法在物理和工具應用中被廣泛提及,例如古代羅馬人曾使用類似工具取火。現代中文中,“火鏡”常作為“凸透鏡”或“會聚透鏡”的别稱。
太陽的比喻
在古籍和文學作品中,火鏡被用來代指太陽,形容其熾熱如鏡面反射火焰的特性。例如《南齊書·天文志贊》中“陽精火鏡,陰靈永存”,以及《西遊記》中“日落西山藏火鏡”的描寫。
現代中文中,“火鏡”更多指凸透鏡的物理屬性,例如科普描述中會提到“火鏡的焦點使物體燃燒”。而“太陽”的比喻用法則逐漸少見,多見于古典文學賞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詩詞古文網的詳細釋義。
保得住布巾步趨剗鋤沖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蹈流對口快闆番番肥辭浮涼富壽工藝流程廣角鏡頭還許黑粉劃不來畫地為獄簡驗禁革景附雞犬不聞九節鞭鞠視客忤愧惱辣辣禮賓官理短躐冒龍穴緑鹢缦田茅茨不剪梅妻鶴子朦胧鳴玉谿抹月批風蒲筵晴波清休七停八當奇文共賞三年喪生賢世俸疏達俗機縮竄談詞通無共有托老實陀羅尼物化五千文夏甲鄉捷熄燈諧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