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馬。 唐 李百藥 《和許侍郎遊昆明湖》:“稅馬金堤外,橫舟石岸前。”
“稅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根據多數文獻和詩句引證,核心解釋如下:
稅馬(shuì mǎ) 意為“放馬”,即卸下馬匹的鞍具或讓馬休息。這裡的“稅”通“脫”,表示解脫、釋放之意。
詞源與用法
該詞源自唐代李百藥的詩句《和許侍郎遊昆明湖》:“稅馬金堤外,橫舟石岸前。” 這裡的“稅馬”指停駐馬匹,與“橫舟”形成對仗,描繪停馬泊舟的場景。
“稅”的特殊含義
古漢語中,“稅”可通“脫”,如“稅駕”指停車休息,“稅馬”同理,引申為讓馬匹卸下負擔、休整。
與其他解釋的辨析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征稅和征馬”,但此說法缺乏直接文獻支持,可能是對“稅”字本義的誤讀。綜合多來源分析,“放馬”更符合詩句和常見用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詩文注解。
《稅馬》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征稅并征用馬匹。在古代,國家在收取稅收時,常常會征收馬匹作為一種稅種。
《稅馬》這個成語的拆分是「稅」和「馬」。其中,「稅」的部首是「示」,筆畫數為四;「馬」的部首是「馬」,筆畫數為馬字的部首「馬」加上其餘的部分,一共是三十個筆畫。
《稅馬》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征稅制度。當時,國家在需要籌集軍費、修建工程、進行重大建設等方面的資金時,會通過征收馬匹來尋求資源。由于馬匹在古代有着重要的軍事和交通價值,作為一種財産,被納入稅收的範圍之中。
在繁體字中,「稅」和「馬」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差異。
在古代,「稅馬」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具體而言,「稅」字在古漢字中的寫法為「稅」,它包含了「禾」和「兌」兩個部首,總共十五個筆畫;馬字的古漢字寫法為「馬」,它與現代簡體字中的寫法相同,都是六個筆畫。
1. 他們重金征收過去年的稅馬。
2. 因為在一次稅馬行動中,許多人失去了心愛的馬匹。
組詞:稅收、征稅、馬匹、征用
近義詞:征馬
反義詞:放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