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送死的意思、送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送死的解释

(1) [court death] 自寻死路

何必白白去送死

(2) [deal with a funeral of parent]指父母丧葬之事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

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记·货殖列传序》

详细解释

(1).犹送终。《礼记·礼运》:“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事生尽爱,送死尽哀。” 唐 鲍溶 《经秦皇墓》诗:“哀哉送死厚,乃为弃身具。”参见“ 送终 ”。

(2).指自寻死路。《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况 操 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宋 曾巩 《侯荆》诗:“师迴拔剑不顾生,酒酣拂衣亦送死。”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这个时候,你倒敢回来送死?”

(3).犹害死。《三国演义》第四七回:“ 庶 ( 徐庶 )曰:‘吾感 刘皇叔 厚恩,未尝忘报。 曹操 送死吾母,吾已説过终身不设一谋,今安敢破兄良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送死"一词在汉语中属于动宾式合成词,其核心含义指主动投身必死险境的行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该词包含两层语义结构:

一、本义解析 "送"作为行为动词,本义指"运送、递送",在此语境中引申为"主动奔赴";"死"作名词性宾语,指代死亡结局。二者构成的动宾关系强调行为主体明知危险仍执意前往的因果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指出,这类偏正式复合词常见于先秦典籍,如《左传·文公十四年》"不如勿趋,以要其成,彼求成而有事,是自送死也"即属早期用例。

二、现代引申义项

  1. 字面义:指自寻绝路的冒险行为,如"战场上不带防弹装备就是送死"。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虚词词典》标注其为口语化贬义词,多用于责备或劝阻语境。
  2. 戏谑义:转化为调侃性用语,常见于朋友间玩笑,如"大热天跑马拉松,你这是送死啊"。这类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情感色彩,中国社科院《当代汉语语用分析》将其归入"语义弱化"现象。

三、语法特征 该词属不及物动词,常与趋向补语连用,如"去送死""跑来送死"。清华大学汉语言中心研究显示,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搭配频率依次为:状语修饰(如"纯粹送死")占47%,补语结构(如"送死得快")占32%,独立使用占21%。

四、近义辨析 与"寻短见"存在显著差异:前者强调客观危险的必然性(如"闯红灯等于送死"),后者特指主观求死行为(如"轻生寻短见")。《新华同义词词典》特别指出二者不可互换的语义边界。

网络扩展解释

“送死”一词在汉语中有两个主要含义,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如下:

一、自寻死路(现代常用义)

指主动或被动陷入危险境地,导致死亡。例如:

  1. 明知危险仍冒险:如“何必白白去送死”(),常用来形容不自量力或鲁莽行为。
  2. 文学作品中的用法:《三国志》提到“况操自送死”,指对方主动陷入不利局面(、)。

二、处理父母丧事(古代礼制义)

源自儒家传统,强调对父母后事的重视:

  1. 经典文献依据:《孟子·离娄下》提到“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2. 礼仪规范:《礼记·礼运》记载“以养生送死”,指生养与送终并重()。

三、其他次要含义

“送死”一词需结合语境理解,现代多用于贬义或警示(如“别去送死”),古义则侧重孝道礼仪。近义词包括“送命”(),反义词可对应“求生”。

别人正在浏览...

百钟爆冷门睥睨一切庇讬不到乌江心不死馋水促景放映机飞唌風環雨鬢槁卧功用挂果归福过来还麾韩公帕化碧黄梁美梦家斗交锁金苞技术作物撅撒款陈离靡笼莺缕罗冒愬马印牛宫农事耦世怕羞偏蚀缲丝切贴曲录木山樵山师伸义市贾试酒世吏蚀损鼠遁説夫耸峙探候疼痛庭院透骨金亡不待夕文荫物务五辛菜小康水平校肄协从谢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