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昏聩。《隸釋·漢繁陽令楊君碑》:“有司聳昧,莫能識察。” 洪適 釋:“政令委靡淑慝,無所甄别,在位者憒憒如聾瞽, 熹平 之間,不特此一事也。”
“聳昧”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詞義:指昏聩不明事理,形容人缺乏判斷力或處于蒙昧狀态。該詞由“聳”(耳聾)和“昧”(目盲)組合而成,字面意為“耳聾眼盲”,引申為昏庸糊塗。
最早見于東漢《隸釋·漢繁陽令楊君碑》:“有司聳昧,莫能識察。”此句批評當時官員昏聩無能,無法明辨是非。宋代洪適進一步注釋稱,當時政令混亂,官員如同聾啞盲人,反映了東漢熹平年間的吏治問題。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屬于文言詞彙,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昏聩”“糊塗”等替代詞。
聳昧(sǒng méi)是一個形容詞,多用于描繪事物或行為令人覺得不正當、不合理、不自然。以下是關于“聳昧”的詳細解釋。
聳昧的部首是耳字旁(耂),總筆畫數為10。
“聳昧”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漢語。其中,“聳”有高聳、豎立之義;“昧”有模糊、不明朗之義。結合在一起,表示事物或言行使人感到不明晰、不清晰、不真實。
“聳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聳昧」。
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使得現代寫法與古代寫法略有差異。古代寫法中,“聳”是由“耳”字旁上面有一個豎折,下面有三橫的構形;“昧”是由上面一個“日”字旁旁邊加一個“隹”字旁構成。
1. 他的行為給人一種聳昧的感覺。
2. 那個電影中的劇情讓觀衆感到非常聳昧。
相關的組詞有:聳動、聳立、聳搭等。
聳昧的近義詞有:荒唐、可笑、荒謬。
聳昧的反義詞有:合理、清晰、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