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意;隨心;縱情。《莊子·繕性》:“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後漢書·馮衍傳下》:“正身直行,恬然肆志。”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南史·傅縡傳》:“ 循 頗好士,廣集墳籍, 縡 肆志尋閲,因博通羣書。” 宋 蘇轍 《曆代論三·孫仲謀》:“ 恪 ( 諸葛恪 )乘其用兵勞民之後,繼起大役,兵折於外,既歸而不能自克,将復肆志於僚友。”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五:“酒酣耳熱,臨風浩歌,亦人生肆志之一端也。”
肆志是古漢語複合詞,指放縱心志,隨心所欲,強調不受拘束地實現個人意願或追求志向。以下是權威解析:
二字組合後,“肆志”即放任心志,順遂本意。
“肆志”釋義為“縱情,快意”,引《莊子·繕性》:“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
釋為“隨心所欲”,例見《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吾将肆志于中原。”
多用于描述人物超脫世俗束縛的狀态,如隱士不慕榮利(《莊子》)、俠士快意恩仇(《史記》)。
含褒義,強調主動追求精神自由,區别于消極的“放縱”。
“疏遠壟畝之臣,無望奉職阙庭,得從宜于進退,聊以肆志何為哉?”(表達隱逸之志)
“齊萬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體現道家肆志哲學)
今多用于書面語,形容堅守本心、不受外界幹擾的人生态度,如:“退休後歸隱田園,讀書種花,得以肆志。”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部分古籍無線上權威鍊接,标注紙質文獻版本信息以确保可信度。)
“肆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肆志”指隨心所欲、縱情快意的行為或心态,強調不受拘束地表達個人意志或情感。例如《史記》中“甯貧賤而輕世肆志”,即表達對自由心性的追求。
與“肆意”可互換使用(如《韓非子》中“肆意陳欲”),但“肆志”更側重主觀意志的張揚,而“肆意”常含貶義,指不顧後果的放縱(如“肆意掠奪”)。
相關詞組如“放意肆志”,進一步強調無拘無束、率性而為的狀态,常見于對隱逸生活或藝術創作的描述。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多部典籍用例,完整文獻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本。
挨近暴厥不遇時測杆巢薮彈铗刀具笪日登哥疊日地棍鬥機斷剸斷正返本朝元反電動勢犯眷飛筆風猋幅蒲腐人幹固恍惑換牙家邦見法凈辦救護站九羅倦略苴茅焘土可變誇诩老臣兩沒籬槿昧犯門廳默佑前來樵擔丘坂求知睿奬贍缛使靳視綫韬發韬晦淘水鐵搭銅雀妓銅山頭目推擢猥役霧網宵旰圖治下鍬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