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進入房室。閤,我國舊時的一種樓房。《後漢書·黨锢傳·巴肅》:“縣令見 肅 ,入閤解印授與俱去。”《新唐書·裴寂傳》:“視朝必引與同坐,入閤則延卧内。”
(2).指進入中央官署做官。 唐 韓愈 《唐故江南西道觀察使贈左散騎常侍太原王公神道碑銘》:“ 德宗 初,怏怏無奈,久而嘉之,其後入閤。”
(3). 唐 代皇帝于朔望日在便殿接見群臣,稱“入閤”。《新五代史·雜傳·李琪》:“天子日禦便殿見羣臣,曰‘常參’。朔望薦食諸陵寝,有思慕之心,不能臨前殿,則禦便殿見羣臣,曰‘入閤’。”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中:“ 唐 日禦 宣政 ,設殿中細仗兵部旗旛等於廷,朝官退,皆賜食。自 開元 後,朔望,宗廟上牙槃食。 明皇 意欲避正殿,遂禦 紫宸殿 ,喚仗入閤門,遂有入閤之名,在 唐 時,殊不為盛禮。”《續資治通鑒·宋仁宗寶元二年》:“ 唐 制,每遇坐朝日,即為入閤。”
“入合”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rù hé,其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語境不同,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後漢書》《新唐書》等史籍原文,或查閱權威曆史詞典。
《入合》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拼音rù hé”,可以理解為“進入相合”的意思。
《入合》這個詞的部首是“入”,總共有四個筆畫。
《入合》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是東漢時期許慎所撰寫的一部講解漢字來源與意義的著作。
《入合》的繁體字為“入合”。繁體字通常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使用。
在古時候,漢字《入合》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保持一緻,都是由部首“入”和右邊的“合”組成。
這是一個使用《入合》的例句:他們經過長時間的溝通和談判後,最終成功地把雙方的意見和建議《入合》了。
與《入合》有關的組詞有:入口、合作、合并、入學、相合等。
《入合》的近義詞包括:融洽、和諧、相融、協調等。
《入合》的反義詞有:分離、不和諧、不協調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