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華夏族對四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含有輕蔑之意。《書·畢命》:“四夷左衽,罔不鹹賴。” 孔 傳:“言東夷、西戎、南蠻、北狄,被髮左衽之人,無不皆恃賴三君之德。”《後漢書·東夷傳》:“凡蠻、夷、戎、狄總名四夷者,猶公、侯、伯、子、男皆號諸侯雲。”
(2).泛指外族、外國。 清 魏源 《<聖武記>叙》:“不憂不逞志于四夷,而憂不逞志于四境。”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 中國 之在天下,見夫四夷之則效上國,革面來賓者有之;或野心怒發,狡焉思逞者有之;若其文化昭明,誠足以相上下者,蓋未之有也。”
“四夷”是中國古代對中原周邊少數民族的統稱,具體解釋如下:
四夷指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是古代華夏族以中原(今河南一帶)為中心,對四方不同族群的總稱。這一概念帶有文化優越性和輕蔑色彩,反映了中原農耕文明與周邊遊獵、遊牧文明的差異。
需注意,這一詞彙帶有古代中原中心論的局限性。當代學術研究更傾向于以客觀的民族學、曆史學視角分析古代族群關系,避免使用含有歧視性的傳統稱謂。
若需了解具體朝代對“四夷”的劃分或相關文獻案例,可參考《尚書》《孟子》《後漢書》等古籍記載。
《四夷》是一個漢字詞彙,通常用來指代古代中國以外的外族。夷指的是與漢族有一定差異的族群,四夷則表示與中國相對的四個主要族群,分别是東夷、南夷、西戎和北狄。
《四夷》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囗”、“予”和“大”。其中,部首“囗”表明這個詞與歸納、類别有關,筆畫數為3+3+3=9。
《四夷》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出現在《尚書》和《春秋經傳》等經典文獻中。繁體字“四夷”與簡體字保持了一緻,沒有特别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曾用“肅”字作代替,以示對外夷狄的肅靜恭順。
1. 古代中國與四夷的交流源遠流長。
2. 四夷使者來到中國,向皇帝朝拜。
四夷觀、四夷使者、四夷文化、儒家對四夷的看法
異族、外族、蠻夷
中夏、中原、中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