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消亡,消失。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杂录》:“往时故蹟,销磨澌灭,后生小子,无復能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士·人无赖》:“通政 张龙 以占民妇 章氏 事发,投 钱寧 门下,因假 寧 名挟骗财物,至坐法6*论斩,而朝士之体澌灭尽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章阿端》:“﹝ 端娘 ﹞言讫,不动。细审之,面庞形质,渐就澌灭矣。”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二:“大家族制最近的状态,先则震颤动摇,后则渐就模糊澌灭。”
(2).犹消灭。 清 钱谦益 《题<归太仆文集>》:“士生于斯世,尚能知 宋 元 大家之文,可以与两 汉 同流,不为俗学所澌灭。” ********* 《民彝与政治》:“秉之自天者,则非人为之威福,人为之毁誉,所能汩没以空,澌灭以尽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澌灭汉语 快速查询。
澌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事物彻底消失、消亡殆尽,常带有不可逆转的终结意味。以下从字形、本义、引申义及语用特征进行详细解析:
“澌”字从水(氵),斯声。《说文解字》释“澌”为“水索也”,段玉裁注:“索者,尽也”。本义指水流枯竭、完全干涸。如《礼记·曲礼下》中“水澌”即形容水流断绝的状态。
“澌灭”为同义复合词,强调彻底消亡:
指具体事物完全消尽,不留痕迹。
例:梁启超《新民说》载“不数十年而渐澌灭”,喻文明痕迹的彻底消失。
多用于精神、制度、生命等不可逆的终结。
例:鲁迅《热风》中“旧象愈摧破,人类便愈进步……否则终将澌灭”,指陈旧思想的消亡。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标注为书面语词,多用于学术、文学语境。
区别于一般“消失”,“澌灭”隐含不可挽回的彻底性,如生命澌灭(完全消亡)、古制澌灭(制度彻底瓦解)。
常带有凝重、悲慨的修辞效果,如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诗词“意境澌灭”时的叹惋之情。
《宋史·河渠志》载“河流澌灭”,实录黄河断流史实。
清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以“法度澌灭”批判旧制崩坏。
权威参考来源
“澌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本义与引申
使用场景
“澌灭”既可用于具象事物的消逝(如生命、物体),也可形容抽象概念的终结(如精神、文化),其核心在于强调“彻底性”。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常见于文学或论述性文本中。
爱尚拜假白宿奔蜂秉笔直书藏鈎灿然蚕山长府车辀敕许垂花门打捶丹魄电珠冻噤蠹损鹅毳费士凤竹扶危定乱斧子呱呱叫犷锐古隶过信皓首苍顔将离詃引羁虏经折挤手捏脚空潭瓓珊廉寸菱盖路过每日价盟辞梦溪鸣珂墓庭纳税凭轼旁观乾元迁擢侨工轻末攘为己有如寄神秘主义手上衰晚厮禁素客胎仙腾挪同福温饫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