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渊源。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机有殊源,应无恒质,自叙因缘,大宗如此。” 唐 杨炯 《<王勃集>序》:“ 仲尼 既没, 游 夏 光 洙 泗 之风; 屈平 自沉, 唐 宋 弘 汨罗 之跡,文儒於焉异术,词赋所以殊源。”《资治通鉴·晋怀帝永嘉六年》:“太保自云 刘康公 之后,与陛下殊源,纳之何害?”
"殊源"是由"殊"和"源"两个汉字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事物根源或本质的差异性。根据《汉语大词典》对单字的释义:
"殊"字本义为斩首之刑(《说文解字》),引申为断绝、差异等义,在《广韵》中标注为"不同也",现代多指特别、特殊;
"源"字始见于金文,从水从原,本义为水流起始处(《说文解字》),《玉篇》解释为"泉水也",现代引申为事物的根由或发端。
组合使用时,"殊源"强调本源层面的差异性,常见于学术文献指代事物发展脉络的分野。如《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论及儒道思想"虽殊源而同归",即指二者虽有不同的理论起源,但最终达成思想互补。在语言学领域,该词多用于描述方言形成过程中的不同源头,例如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方言学》教材指出"晋语与官话殊源而并存"的演变特征。
该词的现代应用可概括为三个维度:
以下是关于“殊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殊源”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殊”(不同、特殊)和“源”(根源、起源)组成,表示事物的根源或起源不同,强调差异性。
使用场景
该词常用于描述不同文化、学派、思维方式等的形成背景差异,例如:
延伸意义
除字面含义外,该词隐含对不同起源事物的包容性,如《资治通鉴》中“与陛下殊源,纳之何害?”体现接纳异源的观念。
发音与结构
拼音为shū yuán,属于并列式合成词,两字意义并列互补。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资治通鉴》等文献。
闭伏敝庐不肩槽历缠丝马脑除召促狭逮赴黛耒大司乐雕缋调子地浆鼎吕二宋燔焫凤管富家翁附真缟练功德无量冠具归寝含明隐迹横塾黄毵毵兢悚九壁开叉劳师袭远乐利主义遛达罗刹政卖懵董芒背冒贿瞀芮没心棉绸秘简明人不做暗事末风摸着石头过河且不说清商三调亲就仁誉濡渍上台十人九慕说化滩船天长日久痛惩戊己芝巫尪仙飞履项头孝子慈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