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堤名。即 白沙堤 。相傳為 唐 詩人 白居易 任 杭州 刺史時所築。《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又 唐 時有刺史 白樂天 ,築一條路,南至 翠屏山 ,北至 栖霞嶺 ,喚做 白公堤 。”《西湖佳話·白堤政迹》:“後來這條堤,因是 白樂天 所築,遂叫做 白公堤 。”參閱《新唐書·白居易傳》。參見“ 白沙隄 ”。
(2).堤名。故址在 江蘇省 蘇州市 虎丘 下。為 白居易 任 蘇州 刺史時所築。參閱《清嘉慶一統志·蘇州府·堤堰》。
“白公堤”一詞包含地理實體和成語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學典故綜合理解:
杭州白公堤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間(822-824年),主持修築湖堤,用于蓄水灌溉農田,解決錢塘、鹽官一帶數十萬畝農田的旱澇問題。該堤最初被稱為“白沙堤”,後人為紀念白居易的功績,逐漸将其稱為“白公堤”。不過據考證,白居易所築堤壩可能已消失,現存西湖“白堤”實為唐代之前的“白沙堤”,因後人紀念而混淆名稱。
蘇州白公堤
白居易調任蘇州刺史後,在虎丘山下修築另一條堤壩(今山塘街前身),用于疏浚河道、便利交通。此堤被百姓稱為“白公堤”,後發展為蘇州山塘曆史文化街區。
該詞在文學語境中衍生為諷刺性成語,比喻“因身份特殊而被過度誇贊的人或事物”。典故源于傳說中白公主修築的堤防本不突出,卻因身份受贊譽,後用于批評名不副實的吹捧。
白居易的治水措施(如撰寫《錢塘湖石記》規範用水)對兩地農業和民生影響深遠,百姓通過命名“白公堤”表達紀念。現代研究中需注意杭州“白堤”與白居易所築堤壩的區分。
擴展參考:更多細節可查看《西湖之謎》、《錢塘湖石記》原文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