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躬的意思、束躬的詳細解釋
束躬的解釋
檢點約束自己。 漢 劉向 《說苑·修文》:“脩德束躬,以自申飭,所以檢其邪心,守其正意也。” 清 林則徐 《廣東越華粵秀羊城三書院觀風告示》:“凡爾束躬於圭璧,諒無玷跡於淄磷;然飲羊之俗相仍,則害馬之除彌亟。”
詞語分解
- 束的解釋 束 ù 捆住,系:束縛。束裝(整理行裝)。束發(?)。束之高閣。束手無策。 量詞,用于捆在一起的東西:束修(十條幹肉,原指學生送給老師的禮物,後指給老師的報酬)。 聚集成一條的東西:光束。電子束。 控
- 躬的解釋 躬 ō 身體。 自身,親自:反躬自問。躬行實踐。事必躬親。 彎曲身體:鞠躬。躬身下拜。 筆畫數:; 部首:身;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束躬”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ù gōng,其核心含義為檢點約束自身行為,強調自我修養和道德規範。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理解:
“束”指約束、收斂,“躬”指自身或身體。合意為“約束自身言行”,體現克己複禮的修身理念。
- 深層内涵:
指通過自我反思和規範,去除邪念、堅守正道,達到品德上的完善。
二、出處與經典用例
- 漢代典籍:
劉向《說苑·修文》中提到:“脩德束躬,以自申饬,所以檢其邪心,守其正意也。”,強調通過約束自身來檢視邪念、保持正直。
- 清代文獻:
林則徐在《廣東越華粵秀羊城三書院觀風告示》中寫道:“凡爾束躬於圭璧,諒無玷跡於淄磷。”,比喻以高潔的标準要求自己,避免沾染污穢。
三、使用場景
- 修身語境:用于形容自我克制的品德修養,如“君子束躬以明志”。
- 勸誡場景:常見于古文中的勸學、誡勉之語,如師長教導學生“須束躬自省”。
- 注意:有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彎腰行禮”,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讀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義。
四、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克己、自持、慎獨
- 反義詞:放縱、恣意、逾矩
“束躬”是中華文化中強調内省與自律的典型詞彙,其核心在于通過自我約束實現道德提升。理解時需結合古文語境,避免與現代口語混淆。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劉向《說苑》及林則徐相關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束躬
《束躬》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彎腰行禮、鞠躬或屈身。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和“足”,其中“⺮”是表示竹子的部首,而“足”則表示腳。它的總筆畫數為14畫。
《束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禮儀文化,表示人們以尊重和敬意的方式行禮或緻意。在古代的官場、廟宇、學堂等地,行禮是一種正式的禮儀方式,用于表示恭敬、敬仰或謝意。
該詞的繁體字寫法為「束躬」。
古時候,《束躬》這個詞的寫法稍有不同。它使用了古代的漢字形式,其中“躬”字寫作「身」與「共」的組合,表示屈身彎腰。但在現代簡化字體中,這兩個字合為一個字寫作“躬”。因此,在現代漢字中,我們使用“躬”來表示“束躬”的意思。
一些《束躬》的例句:
- 每當他看到長輩時,他都會禮貌地束躬緻意。
- 他作為一名部長,知道在正式場合應該如何適時地束躬行禮。
- 在古代,人們在見到皇帝時要趨走來行大禮,即跪拜或束躬。
其他相關詞彙:
組詞:躬身、躬行、躬耕、躬逐、躬膝、躬自、稍躬、重躬、繁躬、躬長等。
近義詞:鞠躬、彎腰、行禮。
反義詞:直立、挺身。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