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雜,糅合。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記》卷一:“後既混糅,恒親紛務,不展避人,題之紙墨,直止録條領耳。”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序例·名醫别錄》:“或三品混糅,冷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
“混糅”是現代漢語中一個具有複合特征的詞語,其核心含義指不同事物混雜融合的狀态。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的釋義,該詞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物質層面的混合摻合,如不同材質的交融;二是指抽象概念的混雜,特指性質相異的事物被強行雜糅的狀态。
在詞性特征上,《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标注其為動詞屬性,強調動作過程與結果的雙重性。其用法常見于描述文化交融(如“中西文化混糅”)、物質混合(如“水泥沙石混糅”)等場景,在使用時多含中性或略帶貶義的語境色彩。
該詞的近義詞體系包含“混雜”“糅合”等,《現代漢語近義詞詞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特别指出“混糅”與“融合”的區别:前者側重無序混合,後者強調有機統一。反義詞則包含“分離”“提純”等具有分揀意味的詞彙。例句參考《漢語動詞用法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的規範表述:“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混糅後,産生了新的藝術形态。”
“混糅”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ùn róu,其核心含義指不同事物混雜、糅合在一起,常帶有無序或界限模糊的語境色彩。以下是綜合古籍引證和現代用法的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例句,可參考《周氏冥通記》《本草綱目》等文獻。
按閣迸地扁擔星楅衡鄙猥魑魅魍魉出淺入深杵聲大科學滇紅點擊定朔掇弄返哺之恩發引風羊輔德公畝攻研光貎涵淹霍霍僭雜疾風精白九曲腸距國舉聲老饞冷話吝道倫敦驢頭麻搭買鹽滿帆猛打面交墨冊納節南蠻鴂舌漚罨扁舟癖傲輕囚清悠悠旗繖沙铫子生財生态審行水裩殊族松乏所向無敵陶匠五侯蠟燭仙音息迹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