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of and mouth] 當作“蹄躈”。 古時計算牲畜論蹄與口的數目。如“馬蹄躈千”即馬二百匹。噭,口
牛羊蹄躈各千計。——《聊齋志異·促織》
亦作“蹏噭”。古時用以計算牲畜的頭數。蹄竅五,即算一頭牲畜。噭,口;躈,肛6*門。《史記·貨殖列傳》:“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雙,僮手指千。”《漢書·貨殖傳》引此文作“馬蹏噭千”, 顔師古 注:“噭,口也。蹄與口共千,則為馬二百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促織》:“不數歲,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蹄躈漢語 快速查詢。
“蹄躈”是一個古代用于計算牲畜數量的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蹄躈(拼音:tí qiào)指古時通過牲畜的蹄和口/肛門的數量來計算其總量。具體規則是:每頭牲畜按5個蹄竅(四蹄加一肛門或口)計算,因此“蹄躈千”即表示200頭牲畜。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用于古文解讀,如《史記》《聊齋志異》等文獻的注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漢書》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的詳細注解。
蹄躈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用來形容動物行走時的聲音或他人行走的聲音。它常用來形容四蹄獸跑動時的踏地聲和人行走時的腳步聲。
蹄躈的字形由"蹄"和"躈"兩個部分組成。"蹄"部分的部首是「⺤」,它包含了4個筆畫;"躈"部分的部首是「⺼」,它有6個筆畫。
蹄躈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作為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動物的行走聲。它的繁體字是「蹄蠈」。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蹄躈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時代和版本,它可能被寫成「蹀跹」或者「蹝遐」等形式。
1. 大象蹄躈在叢林中,發出隆隆的聲音。
2. 雨後的泥地上,小狗蹄躈着玩耍。
1. 蹄子:指動物的腳部,特指有蹄的動物。
2. 蹄蓋:指覆蓋在蹄子上方的保護物,常見于馬匹和其它有蹄動物的身上。
近義詞:蹄聲、蹄音。這些詞語可以與蹄躈互換使用。
反義詞:寂靜、無聲。與蹄躈相對的詞語,形容沒有聲音或者非常安靜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