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古代設在名山勝地的書院。 明 陳沂 《遊匡廬山記》:“ 南唐 昇元 中建學館,以 李善道 為洞主,號‘廬山洞學’。 宋 知 江州 事 周述 學徒數千,乞賜九經,從之,洞學益顯, 石鼓 、 嶽麓 諸學不能也。”《廬山志》卷八引 吳炜 《重修白鹿洞書院記》:“所望上之所以教與下之所以學者,法 朱子 洞學之規。”
“洞學”是古代中國對設立于名山勝地的書院的特定稱謂,尤其與自然景觀中的山洞或幽靜之地相關聯。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洞學指古代設在名山勝地的書院。這類書院多選址于環境清幽的山林洞穴附近,如廬山、嶽麓山等地,旨在營造遠離塵嚣的治學環境。
曆史背景與實例
據記載,南唐昇元年間(937-943年),廬山曾建學館,由李善道擔任“洞主”,稱“廬山洞學”。宋代時,江州知州周述因生徒衆多,奏請朝廷賜予九經典籍,使洞學聲名遠播,甚至超越當時著名的石鼓書院、嶽麓書院等。
教學特點與影響
洞學不僅注重儒家經典研習,還承襲了理學傳統。例如,朱熹曾制定《白鹿洞書院揭示》(即洞學之規),強調“格物緻知”與道德修養并重,成為後世書院教育的典範。
詞源與演變
“洞”字既指代書院所處的山洞環境,也暗含“洞徹學問”的治學理想。隨着時間推移,“洞學”逐漸成為這類山林書院的代稱,并融入地方教育體系。
如需了解具體洞學的建築形制或教學細節,可進一步查閱《廬山志》等地方志文獻(參考來源:、5)。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