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權勢役使。《戰國策·趙策三》:“彼 秦 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
(2). 宋 代專掌財賦的三司代理長官。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上:“ 鹹平 六年,併三部為三司使,官輕則為‘權使公事’。 慶曆 中, 葉翰林 道卿 再總計,止雲‘權使’,蓋中書誤也。其後遂分‘權使’與‘使公事’為兩等。”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故事二》:“三司使班在翰林學士之上,舊制權使即與正同,故三司使結銜皆在官職之上。 慶曆 中, 葉道卿 為權三司使,執政有欲抑 道卿 者,降敕時移權三司使在職下結銜,遂立翰林學士之下,至今為例。”
“權使”是一個具有曆史語境的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時代背景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用權勢役使
指通過權力或地位驅使他人,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戰國策·趙策三》提到秦國“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強調以權謀操控下屬。
宋代官職
指宋代三司(鹽鐵、度支、戶部)的代理長官,全稱為“權三司使”。據《春明退朝錄》記載,鹹平六年(1003年)後,三司合并為三司使,官階較低者稱“權使公事”。
提示: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戰國策》或宋代官制相關文獻。
《權使》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在權力上擁有某種能力或職能的意思。
《權使》的拆分部首為「力」和「言」,其中「力」是主導部首,「言」是副導部首。它的筆畫數是9畫。
《權使》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可以追溯到《辭海》等古代詞典中。它由「權」和「使」兩個字組成,意為掌握權力的人或能夠行使職權的人。
《權使》的繁體字為「權使」。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權使」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隻是字形可能稍有差異。
1. 這位年輕的律師以其出色的辯護技巧在法庭上展現出了一名真正的權使的風采。
2. 這位總統是一名能幹的權使,他帶領國家走向了繁榮和穩定。
權力、行使、職權、掌握、能力
權威、領導、高手、行家
無能、無權、平庸、門外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