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鏖戰。鏊,通“ 鏖 ”。 明 馮惟敏 《不服老》第一折:“今日纔了得一塲,且回旅館休息,以待後日鏊戰,幾時等得三塲俱畢放榜也呵。”
鏖戰(áo zhàn)是漢語中一個形容激烈戰鬥的動詞,其核心含義為長時間激烈地戰鬥或苦戰。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演變及現代用法三個角度詳細解析:
激烈持久地戰鬥
指雙方投入大量兵力或精力,進行長時間、高強度的對抗。
例:兩軍鏖戰三日,死傷慘重。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3頁。
引申為艱苦較量
現代用法可擴展至體育競賽、商業競争等領域的激烈角逐。
例:兩支球隊鏖戰至加時賽才分出勝負。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1年,第12卷,第105頁。
字形構成:
“鏖”由“鹿”和“金”組成,本義指激烈圍獵(《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但見于《玉篇》)。
來源:《康熙字典》戌集下,中華書局影印本,1958年。
典故溯源:
最早見于《漢書·霍去病傳》“合短兵,鏖臯蘭下”,描述漢軍與匈奴的慘烈戰役。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0頁。
詞典名稱 | 釋義要點 |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 強調“規模大、時間長、傷亡重的戰鬥” |
《新華詞典》 | 突出“激烈苦戰,竭盡全力相持” |
《辭海》(第七版) | 注:“鏖”通“熬”,喻消耗性對抗的艱苦性 |
文學用例: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赤壁鏖兵用火攻,運籌決策盡相同。”
來源:《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校注本。
成語關聯:
“赤地鏖兵”:形容戰争慘烈至草木不生(《東周列國志》)。
來源:《中華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8年,第203頁。
“鏖戰”在漢語中承載着高強度、持久性對抗的核心語義,從古代軍事場景延伸至現代多元競争領域。其權威釋義需結合工具書中的曆史語源、經典用例及現代拓展,以完整呈現詞彙的曆時演變與共時内涵。
“鏊戰”的正确寫法應為“鏖戰”,屬于通假字現象。根據搜索結果中的信息,具體解釋如下:
拼音:ào zhàn
釋義:指激烈、艱苦的戰鬥。“鏊”通“鏖”,本義為激烈拼殺,後引申為長時間激烈對抗的狀态。
常見用法:多用于描述戰争、競賽或重大事件中的激烈對抗,如“雙方鏖戰三小時未分勝負”。
需注意與“燋戰”(jiāo zhàn,指焦急戰栗)區分,二者字形、發音、含義均不同。建議結合具體語境使用,并參考權威詞典确認書寫規範。
安眠抱鑼北昆表音法碧筳播物嗤鄙尺牍寵嬖穿通地關頂多端平放鼓風言醋語傅别歌魚國公郭秃闳博換個兒滑頭滑腦甲榜京域矩彟椐椐彊彊刊書連圻璃燈力學麥舟齧岸排軋缾笙坡田啓蒙運動榷課曲殺鋭将入來喪旛三省吾身色氣少色深覆省戶十輝使牙誰氏絲絮推陷完羝偉績豐功危論微霄為意嗚悒賢婦小侑兒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