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鏖战。鏊,通“ 鏖 ”。 明 冯惟敏 《不服老》第一折:“今日纔了得一塲,且回旅馆休息,以待后日鏊战,几时等得三塲俱毕放榜也呵。”
鏖战(áo zhàn)是汉语中一个形容激烈战斗的动词,其核心含义为长时间激烈地战斗或苦战。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演变及现代用法三个角度详细解析:
激烈持久地战斗
指双方投入大量兵力或精力,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对抗。
例:两军鏖战三日,死伤惨重。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3页。
引申为艰苦较量
现代用法可扩展至体育竞赛、商业竞争等领域的激烈角逐。
例:两支球队鏖战至加时赛才分出胜负。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21年,第12卷,第105页。
字形构成:
“鏖”由“鹿”和“金”组成,本义指激烈围猎(《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但见于《玉篇》)。
来源:《康熙字典》戌集下,中华书局影印本,1958年。
典故溯源:
最早见于《汉书·霍去病传》“合短兵,鏖皋兰下”,描述汉军与匈奴的惨烈战役。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0页。
词典名称 | 释义要点 |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 强调“规模大、时间长、伤亡重的战斗” |
《新华词典》 | 突出“激烈苦战,竭尽全力相持” |
《辞海》(第七版) | 注:“鏖”通“熬”,喻消耗性对抗的艰苦性 |
文学用例: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相同。”
来源:《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校注本。
成语关联:
“赤地鏖兵”:形容战争惨烈至草木不生(《东周列国志》)。
来源:《中华成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8年,第203页。
“鏖战”在汉语中承载着高强度、持久性对抗的核心语义,从古代军事场景延伸至现代多元竞争领域。其权威释义需结合工具书中的历史语源、经典用例及现代拓展,以完整呈现词汇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内涵。
“鏊战”的正确写法应为“鏖战”,属于通假字现象。根据搜索结果中的信息,具体解释如下:
拼音:ào zhàn
释义:指激烈、艰苦的战斗。“鏊”通“鏖”,本义为激烈拼杀,后引申为长时间激烈对抗的状态。
常见用法:多用于描述战争、竞赛或重大事件中的激烈对抗,如“双方鏖战三小时未分胜负”。
需注意与“燋战”(jiāo zhàn,指焦急战栗)区分,二者字形、发音、含义均不同。建议结合具体语境使用,并参考权威词典确认书写规范。
并合不偢人操觚染翰朝鷄成覸乘运骋舟疵瘕德雷克海峡掉头鼠窜羝羊触藩二婚郎芳兰放浪形骸凡花泛林分过雰糅割碜公礼贵际古文字学活龙鲜健简信金跸矜才金鐀金箭积泉扣克僚职灵方隶行罗毕绿云忙忙碌碌怓怓你死我活牛客仆子千雉瞧不起清甽憩宴入民僧寮生吞活剥实边刷卷束烟苏门四学士堂坛腾踯头脑酒颓堑土龙沐猴氙灯消隳矖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