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鳌洲的意思、鳌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鳌洲的解釋

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唐 黃滔 《秋色賦》:“上澄鵲漢以清淺,東瑩 鼇洲 而渺瀰。” 唐 皎然 《雜興》詩之二:“鶴駕何冥冥, 鼇洲 去浩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鳌洲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意蘊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神話傳說及文化象征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源本義

“鳌”指傳說中的巨型海龜(一說為龍頭龜身的神獸),力大無窮;“洲”本義為水中陸地。二字組合字面可解作“巨鳌背負之陸地”。這一意象源于中國古代神話中“巨鳌馱載大地”的宇宙觀模型,如《列子·湯問》載:“渤海之東……有五山焉……帝恐流于西極,失群聖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舉首而戴之。” 此處巨鳌所負之山,實為“洲”的神話化呈現。

二、神話地理概念

在道教仙境體系中,“鳌洲”被列為海上仙山之一。漢代《海内十洲記》記載:“瀛洲在東海中,地方四千裡……洲上多仙家,風俗似吳人,山川如中國也。” 雖未直稱“鳌洲”,但後世将“巨鳌馱仙山”典故與十洲傳說融合,使“鳌洲”成為蓬萊、方丈、瀛洲等仙境的總稱性意象,象征脫離塵世的神聖空間。

三、科舉文化象征

因“鳌”具載物之能,唐宋以降衍生出“獨占鳌頭”典故。科舉時代進士發榜時,狀元立于宮殿階前浮雕鳌頭位置迎榜,故“鳌洲”亦被賦予功名聖地的寓意。清代《事物異名錄》載:“俗謂狀元及第曰獨占鳌頭。” 文人常以“鳌洲”喻指科舉考場或學術巅峰,如南宋王應麟《玉海》稱太學為“群玉之府,鳌洲之津”。

四、文化意象延伸

在詩詞創作中,“鳌洲”兼具雙重意象:

  1. 仙境意象:如李商隱《海上謠》“鳌洲近作漲,鲸濤忽翻雪”,以波濤幻化暗喻仙洲飄渺;
  2. 現實指代:部分南方水域島嶼因形似巨鳌得名,如廣州珠江古有“鳌洲”沙洲(今為地名遺存),清代《羊城古鈔》載:“鳌洲,在河南鹭江之間。”

“鳌洲”作為融合神話地理與人文精神的複合概念,既承載先民對宇宙結構的想象,又積澱着科舉文化的集體記憶,成為漢語中兼具神秘性與現實性的文化符號。


參考文獻

  1. 《列子·湯問》,戰國道家典籍
  2. 東方朔《海内十洲記》,漢代志怪小說
  3. 厲荃《事物異名錄·科舉》,清代類書
  4. 仇巨川《羊城古鈔》,清代廣東地方志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鳌洲”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原指古代神話中的海上仙山,見于《列子·湯問》傳說,後延伸比喻人才輩出的傑出之地。該詞由「鳌」(海中神龜)與「洲」(水中陸地)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神龜背負的仙島。

  2. 神話出處 傳說東海有巨鳌背負的仙境島嶼,具有「渺瀰」(浩渺無垠)的神秘色彩,唐代詩人黃滔《秋色賦》中「東瑩鳌洲而渺瀰」即描繪此景。

  3. 文學引用 唐代詩文中多用于烘托超凡意境,如皎然《雜興》「鶴駕何冥冥,鳌洲去浩浩」,通過鶴與鳌洲的意象組合表現飄渺仙境。

  4. 比喻意義 引申為傑出人物聚集之地,如「文壇鳌洲」形容文人荟萃之所。這種用法強調群體性的卓越特質。

  5. 現代使用 當代多用于地名或文化品牌命名,如江西萍鄉的鳌洲書院,取「人傑地靈」的吉祥寓意。

注:具體古籍原文可參考《秋色賦》《雜興》等唐詩文獻,現代用例可結合各地實際文化景觀查證。

别人正在浏覽...

班匠報送不絶如發采擿車牖抽測雠家初春忉利天電杆滴滴鄧鄧獨邁憤懑不平孚感高懷公服公器裹鲊帖禾石河祗脯幻漚輝爍戶衞踐蹈尖毫即立激曆錦披九背向控所逵徑臨路理言龍仙芝倮靈毛司麻繩抹厲鬧掃妝泥古不化阡塍乾絡千水萬山潛移默奪繞行濡潤山紀實收素食天咎天筭痛念銅雀台同靴通直外溢晚榮卧番相貿仙童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