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鳌洲的意思、鳌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鳌洲的解释

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唐 黄滔 《秋色赋》:“上澄鹊汉以清浅,东莹 鼇洲 而渺瀰。” 唐 皎然 《杂兴》诗之二:“鹤驾何冥冥, 鼇洲 去浩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鳌洲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意蕴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神话传说及文化象征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本义

“鳌”指传说中的巨型海龟(一说为龙头龟身的神兽),力大无穷;“洲”本义为水中陆地。二字组合字面可解作“巨鳌背负之陆地”。这一意象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巨鳌驮载大地”的宇宙观模型,如《列子·汤问》载:“渤海之东……有五山焉……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 此处巨鳌所负之山,实为“洲”的神话化呈现。

二、神话地理概念

在道教仙境体系中,“鳌洲”被列为海上仙山之一。汉代《海内十洲记》记载:“瀛洲在东海中,地方四千里……洲上多仙家,风俗似吴人,山川如中国也。” 虽未直称“鳌洲”,但后世将“巨鳌驮仙山”典故与十洲传说融合,使“鳌洲”成为蓬莱、方丈、瀛洲等仙境的总称性意象,象征脱离尘世的神圣空间。

三、科举文化象征

因“鳌”具载物之能,唐宋以降衍生出“独占鳌头”典故。科举时代进士发榜时,状元立于宫殿阶前浮雕鳌头位置迎榜,故“鳌洲”亦被赋予功名圣地的寓意。清代《事物异名录》载:“俗谓状元及第曰独占鳌头。” 文人常以“鳌洲”喻指科举考场或学术巅峰,如南宋王应麟《玉海》称太学为“群玉之府,鳌洲之津”。

四、文化意象延伸

在诗词创作中,“鳌洲”兼具双重意象:

  1. 仙境意象:如李商隐《海上谣》“鳌洲近作涨,鲸涛忽翻雪”,以波涛幻化暗喻仙洲飘渺;
  2. 现实指代:部分南方水域岛屿因形似巨鳌得名,如广州珠江古有“鳌洲”沙洲(今为地名遗存),清代《羊城古钞》载:“鳌洲,在河南鹭江之间。”

“鳌洲”作为融合神话地理与人文精神的复合概念,既承载先民对宇宙结构的想象,又积淀着科举文化的集体记忆,成为汉语中兼具神秘性与现实性的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 《列子·汤问》,战国道家典籍
  2. 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汉代志怪小说
  3. 厉荃《事物异名录·科举》,清代类书
  4. 仇巨川《羊城古钞》,清代广东地方志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鳌洲”的详细解释如下:

  1. 基本含义 原指古代神话中的海上仙山,见于《列子·汤问》传说,后延伸比喻人才辈出的杰出之地。该词由「鳌」(海中神龟)与「洲」(水中陆地)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神龟背负的仙岛。

  2. 神话出处 传说东海有巨鳌背负的仙境岛屿,具有「渺瀰」(浩渺无垠)的神秘色彩,唐代诗人黄滔《秋色赋》中「东莹鳌洲而渺瀰」即描绘此景。

  3. 文学引用 唐代诗文中多用于烘托超凡意境,如皎然《杂兴》「鹤驾何冥冥,鳌洲去浩浩」,通过鹤与鳌洲的意象组合表现飘渺仙境。

  4. 比喻意义 引申为杰出人物聚集之地,如「文坛鳌洲」形容文人荟萃之所。这种用法强调群体性的卓越特质。

  5. 现代使用 当代多用于地名或文化品牌命名,如江西萍乡的鳌洲书院,取「人杰地灵」的吉祥寓意。

注:具体古籍原文可参考《秋色赋》《杂兴》等唐诗文献,现代用例可结合各地实际文化景观查证。

别人正在浏览...

白涧白镪白沙山八路抱疴璧采鄙劣成盐晨衣捶掠村女倒计时放蹄風度翩翩辅赞附质黼座哥罗仿顾护汉学毫黍合刊昏子监护人郊垒即拜计都救过补阙句剥可听揆日梱复羸师良聚涟落绿灯面拜潜声轻醒酋望蜷曲犬牙盘石屈折曲轸绕结人自为政扫堂腿尚气识心首计私奸四外诵绎溲便外尘文采温寒物卢仙峤霄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