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割袍斷義英文解釋翻譯、割袍斷義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break off friendships

分詞翻譯:

割的英語翻譯:

cut; scalpel; shear; skive
【建】 cropping

袍的英語翻譯:

gown; robe

斷的英語翻譯:

break; break off; give up; sever; snap; stop
【醫】 break

義的英語翻譯:

adopted; artificial; justice; meaning; relationship; righteousness

專業解析

"割袍斷義" (gē páo duàn yì) 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字面意思是“割斷袍子,斷絕情義”,比喻朋友之間因志向、觀念或行為發生根本分歧而徹底斷絕關系。其核心在于表達一種決絕的、公開宣告友誼終結的行為。

  1. 字面意思與象征意義 (Literal Meaning and Symbolism):

    • 割袍 (Gē páo): “割”指用刀切斷,“袍”指古代男子穿在外面的長衣,是當時常見的服飾。割斷自己的袍子是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動作。
    • 斷義 (Duàn yì): “斷”指斷絕,“義”指情義、道義、友誼。指徹底結束彼此之間的情誼和交往。
    • 綜合來看,“割袍”是“斷義”的一種激烈、可視化的外在表現。袍子象征着兩人曾經親密無間的關系(如同穿一件衣服),割斷它則象征着這種親密關系的徹底破裂和不可修複。
  2. 典故來源 (Origin Story - The Most Famous Anecdote): 這個成語最著名的典故出自南朝宋劉義慶所著的《世說新語·德行》。故事涉及東漢末年的兩位名士:管甯和華歆。

    • 管甯和華歆年輕時曾一同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甯視之如瓦石,繼續鋤地;華歆則撿起來看了看才扔掉。管甯因此對華歆有了看法(認為其不夠淡泊名利)。
    • 後來,兩人又同席讀書。有乘坐華麗車馬的達官貴人從門前經過,管甯依舊專心讀書,華歆卻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管甯于是割斷坐席(“割席分坐”),說:“子非吾友也!”(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 雖然最直接相關的典故是“割席”,但“割袍斷義”的含義和決絕程度與之完全相同,并且“割袍”在後續的文學和文化傳播中成為了表達類似決裂行為的更常用象征(袍比席更具個人象征意義)。因此,“割席”和“割袍”常被并用或互換,共同指向斷絕關系的典故來源。這個典故生動體現了因道德觀念、價值取向不同而導緻友誼破裂的過程。
  3. 引申含義與用法 (Extended Meaning and Usage):

    • 表示因重大原則性分歧(如政治立場、道德觀念、人生志向等)而主動、決絕地終止友誼或合作關系。
    • 強調斷絕關系的公開性、正式性和不可挽回性。不是簡單的疏遠,而是明确宣告決裂。
    • 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常用于描述因背叛、嚴重分歧或無法調矛盾而導緻的徹底決裂。
    • 在英語中,可以翻譯為:
      • to sever all ties with a friend (強調斷絕所有聯繫)
      • to cut off a friendship in a decisive manner (強調決斷的方式)
      • to break off relations with a friend over a matter of principle (強調因原則問題)
      • 更形象或文學化的翻譯可能借用類似概念,如 to cut the robe and sever righteousness (直譯,需加解釋) 或 to part ways irrevocably due to 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 (因不可調分歧而不可挽回地分道揚镳)。
  4. 英語詞典視角 (From 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Perspective): 在漢英詞典中,“割袍斷義”通常被歸為成語 (idiom) 或習語。其解釋會包含:

    • 核心定義: to sever relations with a friend on account of 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 (因不可調分歧而與朋友斷絕關系)。
    • 字面/象征解釋: lit. to cut one's robe and sever righteousness; fig. to make a clean break in a relationship
    • 關鍵要素: 強調是朋友間 (between friends),因重大分歧 (over a serious disagreement/fundamental difference),采取決絕行動 (to make a decisive/drastic break),斷絕情義 (to end friendship/ties)。
    • 文化背景: 部分詞典會簡要提及其源自曆史典故 (originates from a historical anecdote about Guan Ning and Hua Xin)。

總結 (Summary): “割袍斷義”是一個蘊含深厚文化背景的漢語成語,通過“割斷衣袍”這一強烈的象征性動作,生動形象地表達了因根本性分歧(尤其是道德、志向層面)而徹底、決絕地斷絕朋友情誼或合作關系的含義。其最著名的典故關聯是《世說新語》中管甯與華歆“割席分坐”的故事。在英語中,它傳達的核心概念是 to irrevocably sever friendship due to 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

網絡擴展解釋

“割袍斷義”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ē páo duàn yì,字面指割斷衣袍以示斷絕情誼,比喻朋友或兄弟因理念不合而決裂,徹底斷絕關系。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源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中“管甯割席”的故事。
典故背景:三國時期,管甯與華歆曾是同窗好友。一次兩人在菜園鋤地時發現一片金子,管甯視若瓦石繼續勞作,而華歆卻撿起金子反複端詳後丢棄。又有一次,門外有達官顯貴的車馬經過,管甯讀書如故,華歆卻丢下書本跑去圍觀。管甯因此認為華歆貪慕名利、心志不堅,遂割斷兩人同坐的席子,說道:“子非吾友也!”(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二、語義演變

  1. 原典為“割席”:故事中管甯割斷的是“席子”(古人鋪于地面的坐具),而非“袍子”。
  2. 後世演變:因“割席”場景逐漸淡化,後人将“席”替換為更具象征意義的“袍”(古代服飾代表身份與情誼),形成“割袍斷義”的用法。

三、近義與用法


四、文化意義

此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志同道合”的重視,強調交友需秉持共同志向與德行,而非被外物所擾。管甯因華歆對金錢權貴的态度與其斷交,體現了古代士人對名節和操守的堅守。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班主任貝爾德密度計本征函數除積炭器電子郵遞風險承擔者分支覆蓋負進位福利奧散,菲洛散海員法號哭矯頑力甲醛縮己二醇鸠尾安抗均衡重量聚首勘誤擴創術歐洲水蛭盤形螺母配對千安培色素質生産物品神像示溫顔料水釩鐵礦訴請寬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