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radiometric polarography
放射極譜法(Radiometric Polarography)是一種結合放射性示蹤技術與經典極譜分析的電化學方法,主要用于痕量金屬離子的高靈敏度檢測。其核心原理是通過放射性同位素标記被測物質或電極反應産物,利用放射性測量替代傳統極譜的電流檢測,顯著提升分析靈敏度與選擇性。
中文術語:放射極譜法
英文對應:Radiometric Polarography
該方法屬于同位素電化學分析範疇,在經典極譜法基礎上引入放射性同位素(如⁶⁵Zn、¹¹⁰mAg)标記待測物。電極反應過程中,放射性标記物在電極表面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通過測量放射性強度變化而非電流變化來定量分析目标離子。
核心機制:
在滴汞電極或固體電極上,标記同位素的離子發生電沉積或溶解,其放射性強度與離子濃度呈正比。公式表達為:
$$ A = k cdot C $$
其中 ( A ) 為放射性活度,( C ) 為待測離子濃度,( k ) 為儀器常數。
可檢測低至10⁻¹⁰ mol/L的痕量金屬(如镉、鉛),較傳統極譜法靈敏度提升2-3個數量級。
放射性信號僅響應标記物,不受共存非标記離子或電容電流影響,適用于複雜基質(如生物樣品、環境沉積物)分析。
線性範圍跨越4-6個濃度級,適用于痕量至微量分析(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 Gold Book)。
土壤/水體中超痕量重金屬(如Hg²⁺、Cu²⁺)的定量檢測(《分析化學手冊》第三版)。
細胞金屬離子代謝動力學示蹤,如鋅離子在神經元中的傳輸機制研究。
放射性核素(如UO₂²⁺、Pu⁴⁺)的形态分析與濃度監控(美國能源部技術報告DOE/NE-0112)。
參數 | 放射極譜法 | 經典極譜法 |
---|---|---|
檢測限 | 10⁻¹² – 10⁻¹⁰ mol/L | 10⁻⁸ – 10⁻⁶ mol/L |
信號類型 | 放射性衰變計數 | 法拉第電流 |
主要幹擾 | 背景輻射 | 電容電流、雜質還原 |
適用樣本 | 高鹽度、有機基質 | 需預處理去除幹擾物 |
參考文獻:
: IUPAC. Compendium of Chemical Terminology (Gold Book), "radiometric polarography" entry. https://goldbook.iupac.org/terms/view/R05052
: 張華等. 《分析化學手冊(第三版)》第4卷: 電分析化學.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6: 第287頁.
: DOE. Advanced Radiochemical Monitoring Techniques. Report DOE/NE-0112, 2019. https://www.energy.gov/ne/articles/advanced-radiochemical-monitoring-techniques
由于未搜索到與“放射極譜法”直接相關的資料,目前無法提供該術語的權威解釋。以下為基于詞根和常見分析方法的推測性說明:
詞義拆分
可能的含義
推測該方法可能結合放射性示蹤技術與極譜分析,例如:
建議
若術語存在拼寫誤差,可嘗試以下相近概念:
如需進一步确認,請提供更多上下文或文獻來源。
阿芒吉力盜掘靛藍的甕化電氣的發運單枸橼酸錳壞帳損失階梯式運輸帶卷軸式縮微膠卷局部審查絕對規則可擦可編程式隻讀存儲器顆粒複合材料賴帳六價酸螺紋外直徑模版複印漂流葡基轉移作用前奏的容光煥發的上舌段剩餘存貨失敗方式司格蒙旋花攤派跳爵士樂鐵溶膠透明層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