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radiometric polarography
放射极谱法(Radiometric Polarography)是一种结合放射性示踪技术与经典极谱分析的电化学方法,主要用于痕量金属离子的高灵敏度检测。其核心原理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被测物质或电极反应产物,利用放射性测量替代传统极谱的电流检测,显著提升分析灵敏度与选择性。
中文术语:放射极谱法
英文对应:Radiometric Polarography
该方法属于同位素电化学分析范畴,在经典极谱法基础上引入放射性同位素(如⁶⁵Zn、¹¹⁰mAg)标记待测物。电极反应过程中,放射性标记物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通过测量放射性强度变化而非电流变化来定量分析目标离子。
核心机制:
在滴汞电极或固体电极上,标记同位素的离子发生电沉积或溶解,其放射性强度与离子浓度呈正比。公式表达为:
$$ A = k cdot C $$
其中 ( A ) 为放射性活度,( C ) 为待测离子浓度,( k ) 为仪器常数。
可检测低至10⁻¹⁰ mol/L的痕量金属(如镉、铅),较传统极谱法灵敏度提升2-3个数量级。
放射性信号仅响应标记物,不受共存非标记离子或电容电流影响,适用于复杂基质(如生物样品、环境沉积物)分析。
线性范围跨越4-6个浓度级,适用于痕量至微量分析(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 Gold Book)。
土壤/水体中超痕量重金属(如Hg²⁺、Cu²⁺)的定量检测(《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
细胞金属离子代谢动力学示踪,如锌离子在神经元中的传输机制研究。
放射性核素(如UO₂²⁺、Pu⁴⁺)的形态分析与浓度监控(美国能源部技术报告DOE/NE-0112)。
参数 | 放射极谱法 | 经典极谱法 |
---|---|---|
检测限 | 10⁻¹² – 10⁻¹⁰ mol/L | 10⁻⁸ – 10⁻⁶ mol/L |
信号类型 | 放射性衰变计数 | 法拉第电流 |
主要干扰 | 背景辐射 | 电容电流、杂质还原 |
适用样本 | 高盐度、有机基质 | 需预处理去除干扰物 |
参考文献:
: IUPAC. Compendium of Chemical Terminology (Gold Book), "radiometric polarography" entry. https://goldbook.iupac.org/terms/view/R05052
: 张华等. 《分析化学手册(第三版)》第4卷: 电分析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 第287页.
: DOE. Advanced Radiochemical Monitoring Techniques. Report DOE/NE-0112, 2019. https://www.energy.gov/ne/articles/advanced-radiochemical-monitoring-techniques
由于未搜索到与“放射极谱法”直接相关的资料,目前无法提供该术语的权威解释。以下为基于词根和常见分析方法的推测性说明:
词义拆分
可能的含义
推测该方法可能结合放射性示踪技术与极谱分析,例如:
建议
若术语存在拼写误差,可尝试以下相近概念:
如需进一步确认,请提供更多上下文或文献来源。
艾布勒姆斯氏肺反射承运人舱单弹回大学登记债券地方性动物消瘦症发光体反-9-十八碳单烯酸假定某人是无辜的建树胶固反应甲片结核菌醇克拉夫特温度冷凝液体离散形状美国太空人内科与牙科的年度报告羟基化硝化作用汽巴弄蓝确定养老金缴纳方案人工切换时常审计食管输入输出寄存器送达代收人苏木红质氨调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