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ieve; mourn
漢字“悼”(拼音:dào)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被定義為表達對逝者深切哀痛的情感動詞,其核心語義聚焦于死亡引發的集體性追思行為。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該字由“忄”(心部)與“卓”構成形聲結構,本義指因喪失而産生的心理震蕩。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大詞典》第三版将其英譯為“mourn”或“grieve”,特指通過儀式化行為表達哀傷,如“悼詞(memorial speech)”“追悼會(memorial service)”等固定搭配。
在語義演變方面,《漢語大字典》電子版指出,“悼”自先秦文獻已具現代含義,《詩經·桧風·素冠》中“庶見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勞心慱慱兮”鄭玄箋注明确将“悼”與喪禮服飾關聯,體現早期禮儀規範。現代漢語中該字衍生出“悼念”“悼亡”等複合詞,其中“悼亡”專指悼念亡妻,此用法可追溯至潘嶽《悼亡詩》的文學傳統。
跨文化對比研究顯示,《劍橋漢英雙解詞典》特别标注“悼”與英語“condolence”的語境差異:中文強調持續性緬懷,而英語詞彙側重即時性慰問,這種差異反映在“深切悼念”等高頻短語中。商務印書館《應用漢語詞典》列舉了現代常見用法,如“悼文需體現逝者生平事迹”的寫作規範,以及“沉痛悼念”在挽聯中的固定格式。
“悼”是一個漢語單字,讀音為dào,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原始含義
根據《說文解字》,“悼”的本義是“恐懼”,如“悼,懼也。陳楚謂懼曰悼”。這一含義在古籍中可見于《國語·晉語》等文獻,但現代已較少使用。
引申義
後逐漸演變為表達哀傷、懷念的情感,特指對逝者的悲痛與追思,如“哀悼”“追悼”。
動詞:表達哀痛
名詞(較少用)
在古漢語中偶指“年幼之人”,但現代幾乎不用此義。
提示:若需了解字形結構(如部首“忄”、筆畫11畫)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報道表式數據說明廠家檢驗證明書蛾子反戰公約風幹煤腹股溝下淺淋巴結個人開業者共同點海恩茨氏體黑玉回鄉證結膜穹隆解析數論進場經濟核算疾行抗壓構件烙除法命令狀扭力試驗機茜素紅S缺貨單乳黴素適鹽菌孀四異丁基鉛酸性幹氣圖形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