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rieve; mourn
汉字“悼”(拼音:dào)在汉英词典中通常被定义为表达对逝者深切哀痛的情感动词,其核心语义聚焦于死亡引发的集体性追思行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该字由“忄”(心部)与“卓”构成形声结构,本义指因丧失而产生的心理震荡。牛津大学出版社《汉英大词典》第三版将其英译为“mourn”或“grieve”,特指通过仪式化行为表达哀伤,如“悼词(memorial speech)”“追悼会(memorial service)”等固定搭配。
在语义演变方面,《汉语大字典》电子版指出,“悼”自先秦文献已具现代含义,《诗经·桧风·素冠》中“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郑玄笺注明确将“悼”与丧礼服饰关联,体现早期礼仪规范。现代汉语中该字衍生出“悼念”“悼亡”等复合词,其中“悼亡”专指悼念亡妻,此用法可追溯至潘岳《悼亡诗》的文学传统。
跨文化对比研究显示,《剑桥汉英双解词典》特别标注“悼”与英语“condolence”的语境差异:中文强调持续性缅怀,而英语词汇侧重即时性慰问,这种差异反映在“深切悼念”等高频短语中。商务印书馆《应用汉语词典》列举了现代常见用法,如“悼文需体现逝者生平事迹”的写作规范,以及“沉痛悼念”在挽联中的固定格式。
“悼”是一个汉语单字,读音为dào,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原始含义
根据《说文解字》,“悼”的本义是“恐惧”,如“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这一含义在古籍中可见于《国语·晋语》等文献,但现代已较少使用。
引申义
后逐渐演变为表达哀伤、怀念的情感,特指对逝者的悲痛与追思,如“哀悼”“追悼”。
动词:表达哀痛
名词(较少用)
在古汉语中偶指“年幼之人”,但现代几乎不用此义。
提示:若需了解字形结构(如部首“忄”、笔画11画)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汉典等权威来源。
白千层油橙花油醇处境尴尬醋胆素低频耗垫耳颈神经反射二壬基酮冯斯托卡特氏现象风俗习惯分解糖甙的固定数据洪氏法黄原酸甲酯环式鼓风管贾斯特氏反射拒绝波段可用能量临界频率马兜铃酸米泔汁样粪手腕子四聚蓖麻醇酸松果体机能缺失速射炮特有物权体外受精突发反应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