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擺動假說英文解釋翻譯、擺動假說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機】 wobble hypothesis

分詞翻譯:

動的英語翻譯:

act; move; stir; use
【醫】 kino-

假說的英語翻譯:

【醫】 hypothesis; postulate

專業解析

擺動假說(Wobble Hypothesis)的漢英詞典角度解釋

擺動假說(Wobble Hypothesis)是分子生物學中解釋遺傳密碼子(codon)與反密碼子(anticodon)配對時存在靈活性的關鍵理論。該假說由弗朗西斯·克裡克(Francis Crick)于1966年提出,旨在闡明為何生物體内僅需約40種轉運RNA(tRNA)即可識别全部61種編碼氨基酸的密碼子,而非理論上所需的61種。

核心含義: 該假說認為,在mRNA密碼子與tRNA反密碼子的配對中,前兩對堿基嚴格遵守标準的沃森-克裡克配對規則(A-U, G-C),而第三對堿基(即密碼子的3'端與反密碼子的5'端)的配對允許一定程度的“擺動”(wobble)。這種擺動使得反密碼子的第一個堿基(5'端)能夠與密碼子第三個堿基(3'端)形成非标準配對,從而擴展了單個tRNA識别不同密碼子的能力。

擺動配對的規則(關鍵點):

  1. G-U配對:反密碼子5'端的鳥嘌呤(G)可與密碼子3'端的尿嘧啶(U)配對,反之亦然。
  2. 肌苷(I)的靈活性:當反密碼子5'端為肌苷(I,由腺苷脫氨而來)時,它可以與密碼子3'端的A、C或U配對。
  3. U的配對:反密碼子5'端的尿嘧啶(U)可與密碼子3'端的A或G配對。
  4. A和C的限制性:反密碼子5'端的腺嘌呤(A)通常隻與U配對,胞嘧啶(C)通常隻與G配對(在标準規則下)。

生物學意義: 擺動假說解釋了遺傳密碼的簡并性(degeneracy)——即多個密碼子可編碼同一種氨基酸的現象。通過允許第三位堿基的靈活配對,一種tRNA可以識别多個僅第三位堿基不同的同義密碼子(synonymous codons),從而減少了細胞所需tRNA的種類總數,提高了翻譯效率。

權威參考來源:

  1. 原始文獻:Crick, F. H. C. (1966). Codon–Anticodon Pairing: The Wobble Hypothesis.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19(2), 548–555. (該論文首次系統闡述了擺動假說)。
  2. 經典教材:Watson, J. D., Baker, T. A., Bell, S. P., Gann, A., Levine, M., & Losick, R. (2014).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 (7th ed.). Pearson. (标準分子生物學教材對擺動假說有詳細闡述)。
  3. 權威詞典/數據庫: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 Glossary of Genetic Terms. (提供專業術語定義,包含擺動假說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擺動假說(Wobble Hypothesis)是解釋遺傳密碼簡并性的重要理論,由弗朗西斯·克裡克(F.H.C. Crick)于1966年提出。其核心内容如下:

核心機制

  1. 堿基配對的靈活性
    tRNA反密碼子的第1位堿基(5'端)與mRNA密碼子的第3位堿基(3'端)可通過非标準氫鍵配對(即“擺動配對”),允許識别多個密碼子。例如:

    • 反密碼子第1位為G時,可識别密碼子第3位的C或U;
    • 反密碼子第1位為U時,可識别A或G;
    • 反密碼子含稀有堿基(如次黃嘌呤I)時,識别範圍更廣。
  2. 密碼子-反密碼子結合規則
    密碼子的前兩位堿基與反密碼子的後兩位堿基遵循嚴格的Watson-Crick配對(如A-U、C-G),而第三位堿基的配對具有靈活性。

生物學意義

示例公式

擺動配對規則可表示為: $$ text{反密碼子第1位堿基} xrightarrow{text{配對}} text{密碼子第3位堿基} $$

常見誤區

這一假說已通過實驗驗證,成為分子生物學中的基礎理論之一。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白熱化剝脫性濕疹補償性工資差異不對稱頭顱程式支持庫磁場放電保護單螺紋丹甯萃取物杜松苔分解價值幹式法根刮器供銷合作社赫林氏定律夾模闆計算機科學的數學基礎具有極大才智的人科阿古倫克羅羅林路卡太洛氏征沒道理南美洲特裡尼達産天然瀝青尿生殖膜戚格勒法人為的貿易障礙肆虐簌簌套利天藍狹梁蚤萎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