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olygonatum officinale All.
“萎”在漢英詞典中具有多重釋義及用法,需根據語境進行區分:
動詞用法
指植物失去水分或生命力而幹枯,對應英文“wither”或“shrivel”,例如:“植物因缺水而枯萎”(The plant withered due to lack of water)。在植物學領域,專業術語“萎凋”(wilting)描述葉片下垂現象,常見于植物病理學文獻。
形容詞用法
描述人或事物失去活力、衰敗的狀态,譯為“listless”或“decadent”。如“精神萎靡”(listless in spirit)。此釋義在《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中有詳細記載。
醫學引申義
在生理學中,“萎縮”對應“atrophy”,指器官或組織功能退化,例如“肌肉萎縮”(muscle atrophy)。世界衛生組織(WHO)将其歸類為病理性術語。
文化隱喻
漢語中“萎”可隱喻社會風氣衰敗,如成語“萎靡不振”形容集體士氣低落,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大辭典》收錄了此類比喻性用法。
“萎”是一個漢語常用字,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本義
指植物幹枯、凋謝的狀态。如《楚辭·離騷》中“雖萎絕其何傷兮”,以及《廣韻》的“萎,蔫也”均體現這一核心含義。常見組詞有枯萎、萎謝、萎蔫等。
引申義
由植物凋零擴展到形容人或事物的衰落、衰退。例如“萎靡”形容精神不振,“萎縮”可指生理機能退化(如肺萎陷)或經濟規模縮小等抽象概念。
該字無繁體形式,總筆畫為14(康熙字典)。需注意與近義詞“蔫”的區别:“蔫”側重失去水分後的軟垂狀态,而“萎”更強調幹枯衰敗的結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