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wobble hypothesis
摆动假说(Wobble Hypothesis)的汉英词典角度解释
摆动假说(Wobble Hypothesis)是分子生物学中解释遗传密码子(codon)与反密码子(anticodon)配对时存在灵活性的关键理论。该假说由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于1966年提出,旨在阐明为何生物体内仅需约40种转运RNA(tRNA)即可识别全部61种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而非理论上所需的61种。
核心含义: 该假说认为,在mRNA密码子与tRNA反密码子的配对中,前两对碱基严格遵守标准的沃森-克里克配对规则(A-U, G-C),而第三对碱基(即密码子的3'端与反密码子的5'端)的配对允许一定程度的“摆动”(wobble)。这种摆动使得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5'端)能够与密码子第三个碱基(3'端)形成非标准配对,从而扩展了单个tRNA识别不同密码子的能力。
摆动配对的规则(关键点):
生物学意义: 摆动假说解释了遗传密码的简并性(degeneracy)——即多个密码子可编码同一种氨基酸的现象。通过允许第三位碱基的灵活配对,一种tRNA可以识别多个仅第三位碱基不同的同义密码子(synonymous codons),从而减少了细胞所需tRNA的种类总数,提高了翻译效率。
权威参考来源:
摆动假说(Wobble Hypothesis)是解释遗传密码简并性的重要理论,由弗朗西斯·克里克(F.H.C. Crick)于1966年提出。其核心内容如下:
碱基配对的灵活性
tRNA反密码子的第1位碱基(5'端)与mRNA密码子的第3位碱基(3'端)可通过非标准氢键配对(即“摆动配对”),允许识别多个密码子。例如:
密码子-反密码子结合规则
密码子的前两位碱基与反密码子的后两位碱基遵循严格的Watson-Crick配对(如A-U、C-G),而第三位碱基的配对具有灵活性。
摆动配对规则可表示为: $$ text{反密码子第1位碱基} xrightarrow{text{配对}} text{密码子第3位碱基} $$
这一假说已通过实验验证,成为分子生物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
保险债券变换的表面速度操作操作语句超字磁旋光分光法蛋黄球蛋白等价交易设想读出线多种商标法二元盐活动力过强的甲基·丁基硫醚假蹄级间变动径庭救济抗生素可见空间扩展代码传输线灵活类属系统软件硫酸铜法密切里希蒸煮器葡萄聚明串珠菌奇霉素认得石英灯顽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