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hypostoichiometric
在漢英詞典視角下,“次化學計量的”是一個專業化學術語,其英文對應詞為substoichiometric。該詞用于描述化學反應或分析過程中,某種試劑的用量低于與目标物質完全反應所需的化學計量比(即理論所需量)的情況。其核心含義在于“不足化學計量”或“亞化學計量”。
以下從專業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與應用:
“次”的含義
在化學語境中,“次”(sub-)表示“低于”、“不足”或“亞于”。因此,“次化學計量的”指試劑用量未達到完全反應的理論值,即 $n{text{實際}} < n{text{理論}}$。
化學計量比(Stoichiometry)
指化學反應中反應物與産物的精确比例關系(如 $2text{H}_2 + text{O}_2 rightarrow 2text{H}_2text{O}$ 中 $text{H}_2:text{O}_2 = 2:1$)。
次化學計量則打破這一比例,通過刻意減少某一試劑用量實現特定目的。
該概念主要應用于放射化學分析與分離技術,典型案例如下:
同位素稀釋分析法(Isotope Dilution Analysis)
選擇性分離與富集
參數 | 化學計量反應 | 次化學計量反應 |
---|---|---|
試劑用量 | 等于理論值 | 低于理論值 |
反應完成度 | 完全反應 | 部分反應 |
主要目的 | 定量轉化 | 選擇性控制/痕量分析 |
典型領域 | 合成化學、滴定分析 | 放射化學、痕量分離 |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
将“substoichiometry”定義為:
“A technique where a reagent is added in an amountless than that required for complete reaction with the analyte.”
(來源:IUPAC Compendium of Chemical Terminology, Gold Book)
《放射分析化學》(Radiochemical Analysis)
強調其在核工業中的關鍵作用:
“次化學計量法通過精确控制試劑短缺量,實現超微量核素的高效富集,如核廢料中钚的分離。”
參考文獻
: IUPAC Gold Book, "Substoichiometric Analysis" (DOI: 10.1351/goldbook.S06100).
: 李大明等. 《放射化學分析技術》, 科學出版社, 2018: 第152頁.
關于“次化學計量的”這一表述,目前公開的化學文獻和教材中并未形成标準定義,可能是對某種非典型化學計量現象的表述,或存在術語混淆。以下結合現有資料嘗試推測其可能含義:
亞化學計量(Substoichiometric)
在分析化學中,亞化學計量法指使用低于化學計量比所需的試劑進行反應,常用于痕量物質分析。例如,通過控制反應條件使試劑部分參與反應,從而放大檢測信號。
非整數化學計量比
某些化合物(如非整比化合物)中元素的原子比偏離簡單整數,例如FeO的實際組成可能接近Fe₀.₉₅O,這種偏離可能與晶體缺陷或摻雜有關。
不完全反應的計量關系
當反應物未完全消耗時,實際參與反應的物質比例可能低于理論化學計量數。例如:
$$ 2H_2 + O_2 rightarrow 2H_2O $$
若H₂不足,O₂的實際消耗量會低于方程式的1:2比例。
如需進一步解答,請補充具體語境或領域背景。
冰凍果子酒秉公倉庫管理人證明大規模野外試驗底生長低稅率國家恩鐮孢菌素房屋建築繁榮分子含水量光學家骨胳固有二義性混流堅毅地結算清楚凱努氏胸廓成形術壘球投手肘皮疽鍊絲菌葡甘露聚醣羟基丁酸鈉前張力情趣熱解的視後連合算态位隨俗所屬領空梭形隆凸外圈裝置維歇爾氏髂腰部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