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hypostoichiometric
在汉英词典视角下,“次化学计量的”是一个专业化学术语,其英文对应词为substoichiometric。该词用于描述化学反应或分析过程中,某种试剂的用量低于与目标物质完全反应所需的化学计量比(即理论所需量)的情况。其核心含义在于“不足化学计量”或“亚化学计量”。
以下从专业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与应用:
“次”的含义
在化学语境中,“次”(sub-)表示“低于”、“不足”或“亚于”。因此,“次化学计量的”指试剂用量未达到完全反应的理论值,即 $n{text{实际}} < n{text{理论}}$。
化学计量比(Stoichiometry)
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产物的精确比例关系(如 $2text{H}_2 + text{O}_2 rightarrow 2text{H}_2text{O}$ 中 $text{H}_2:text{O}_2 = 2:1$)。
次化学计量则打破这一比例,通过刻意减少某一试剂用量实现特定目的。
该概念主要应用于放射化学分析与分离技术,典型案例如下:
同位素稀释分析法(Isotope Dilution Analysis)
选择性分离与富集
参数 | 化学计量反应 | 次化学计量反应 |
---|---|---|
试剂用量 | 等于理论值 | 低于理论值 |
反应完成度 | 完全反应 | 部分反应 |
主要目的 | 定量转化 | 选择性控制/痕量分析 |
典型领域 | 合成化学、滴定分析 | 放射化学、痕量分离 |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
将“substoichiometry”定义为:
“A technique where a reagent is added in an amountless than that required for complete reaction with the analyte.”
(来源:IUPAC Compendium of Chemical Terminology, Gold Book)
《放射分析化学》(Radiochemical Analysis)
强调其在核工业中的关键作用:
“次化学计量法通过精确控制试剂短缺量,实现超微量核素的高效富集,如核废料中钚的分离。”
参考文献
: IUPAC Gold Book, "Substoichiometric Analysis" (DOI: 10.1351/goldbook.S06100).
: 李大明等. 《放射化学分析技术》, 科学出版社, 2018: 第152页.
关于“次化学计量的”这一表述,目前公开的化学文献和教材中并未形成标准定义,可能是对某种非典型化学计量现象的表述,或存在术语混淆。以下结合现有资料尝试推测其可能含义:
亚化学计量(Substoichiometric)
在分析化学中,亚化学计量法指使用低于化学计量比所需的试剂进行反应,常用于痕量物质分析。例如,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使试剂部分参与反应,从而放大检测信号。
非整数化学计量比
某些化合物(如非整比化合物)中元素的原子比偏离简单整数,例如FeO的实际组成可能接近Fe₀.₉₅O,这种偏离可能与晶体缺陷或掺杂有关。
不完全反应的计量关系
当反应物未完全消耗时,实际参与反应的物质比例可能低于理论化学计量数。例如:
$$ 2H_2 + O_2 rightarrow 2H_2O $$
若H₂不足,O₂的实际消耗量会低于方程式的1:2比例。
如需进一步解答,请补充具体语境或领域背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