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magnetic-drum receiving equipm-ent
【計】 drum; magnetic drum
【化】 magnetic drum
ceremony; formula; model; pattern; ritual; style; type
【化】 expression
【醫】 F.; feature; formula; Ty.; type
【計】 receiving equipment
磁鼓式接收設備(Magnetic Drum Receiving Equipment)是早期計算機與通信系統中采用磁鼓作為核心存儲介質的信號接收裝置。其核心原理是通過旋轉的磁性圓筒表面進行磁化點陣記錄,配合讀寫磁頭實現電磁信號的接收與暫存。
該設備主要由三部分構成:(1)高速旋轉的鋁合金磁鼓主體,表面鍍有鐵氧體磁性材料;(2)沿軸向排列的固定式讀寫磁頭組;(3)同步控制電路系統。在信號接收過程中,電磁波經解調後轉換為電脈沖,通過磁頭在旋轉磁鼓表面形成同心圓磁道進行數據存儲。
根據IEEE Xplore文獻庫記載,此類設備在1950-1970年代廣泛應用于早期雷達系統、電報中繼站和航天遙測領域,其存儲密度可達20-50bit/inch²(約合3.1-7.8bit/cm²),平均存取時間約10ms。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1958年的實驗報告顯示,典型磁鼓接收機的數據傳輸速率可達15kbit/s。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電子設備發展史》指出,該類設備的創新之處在于首次實現了接收信號的即時存儲與隨機讀取,為後續磁盤存儲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密封式防塵結構設計對現代硬盤技術産生重要影響。
“磁鼓式接收設備”是一個結合了特定存儲技術和信號接收功能的專業術語,其含義可通過以下分層解釋:
1. 核心概念解析
2. 技術原理與用途 該設備可能用于信號暫存與處理:接收到的信號通過磁鼓進行臨時存儲,利用磁鼓的高速旋轉特性實現數據緩沖或順序讀取,常見于20世紀中期的通信系統或早期計算機中。
3. 現狀與局限性 隨着技術進步,磁鼓存儲已被磁盤、半導體存儲器等取代,因此“磁鼓式接收設備”現多作為技術史術語存在,實際應用場景有限。
參考來源:該術語的英文翻譯為magnetic-drum receiving equipment,屬于電學領域專用詞彙。如需更詳細的技術參數,建議查閱電子工程類文獻或早期計算機技術檔案。
阿焦提銅法不可否認的證據布置裁縫的常壓吸收赤金雌蕊先熟大豆屬單元過程電子文件系統動力發生的二烯系四環三萜烯醇分類存儲器工廠全部設備輸出故意損害衡算計量激進的極内轉變磷酰基聾面皮耐熱合金内部損傷平壓切斷機審判期間縮呢皂訴訟争論點胎循環貼錯标籤土頭土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