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tonnage dues
pause; suddenly; arrange
duty; geld; tax
【經】 imposition; impost; tariff; tax
頓稅是中國唐代征收的一種臨時性賦稅,主要用于戰時或特殊時期籌集軍需物資。其名稱中的“頓”字作量詞使用,意為“一次”或“一回”,引申為按批次征收的稅項。該稅種以戶為單位征收,要求百姓繳納布帛、糧食等實物,具有應急性和強制性的特點。
稅種性質
頓稅屬于戰時臨時稅,區别于常規的田賦(如租庸調)。唐代為應對安史之亂等戰事,在正稅之外臨時加征,用于補充軍糧、軍服等物資。其征收頻率和範圍依軍事需求而定,無固定周期。
征收方式
曆史背景
頓稅盛行于安史之亂(755–763年)後的唐中晚期。因戰亂導緻常規稅收體系崩潰,朝廷為維持軍隊補給,頻繁加征此類臨時稅項。其名稱最早見于《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為“戶稅錢物,臨時折征,謂之‘頓稅’”。
術語英譯
漢英詞典中通常譯為"household-based emergency levy" 或"wartime provisional tax",強調其按戶征收、臨時應急的特性。例如:
“頓稅”指唐代對民戶課征的臨時性軍需稅。
Dunshui refers to a provisional wartime levy imposed on households in the Tang Dynasty.
定義頓稅為“唐代後期臨時按戶征收的軍需稅”,并指出其與“兩稅法”改革前的稅制關聯。
原始文獻記載:“其田租庸調,并入戶稅……臨時折征,謂之頓稅。”
分析安史之亂後唐代財政體系時,提及頓稅作為應急稅種對百姓造成的負擔(Chapter 7: The An Lushan Rebellion and Tang Fiscal Reform)。
(注:因部分古籍原版鍊接無法公開獲取,來源僅标注文獻名稱及出版社;可線上查閱的學術資源如《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可補充參考。)
“頓稅”的正确表述應為“噸稅”,其規範名稱為“船舶噸稅”,是中國針對船舶征收的特定稅費。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性質
噸稅(Tonnage Dues)是一種以船舶淨噸位為計稅依據的關稅,主要針對自境外港口進入中國境内港口的船舶征收,屬于國際通行的船舶稅費。
法律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噸稅法》(2018年修訂),噸稅的征收範圍、稅率标準等均有明确規定,屬于國家法律層面的稅收制度。
征收對象
應稅船舶包括從事國際航運的商船、油輪等,征收範圍限定為境外港口進入中國境内港口的船舶,不包括國内港口間航行的船舶。
稅率與計算
稅率根據船舶類型和噸位分級設定,具體參照《噸稅稅目稅率表》。例如,機動船舶的稅率按淨噸位劃分不同檔次,非機動船舶按相同标準減半征收。
英語翻譯與用途
英文術語為“tonnage dues”,主要用于國際貿易和航運領域,涉及船舶通關、停泊等場景的費用結算。
注:用戶提問中的“頓稅”可能存在筆誤,實際規範術語為“噸稅”(船舶噸稅)。如需完整法律條款,可參考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噸稅法》原文。
辦公用計算機焙爐丙烯樹脂遲角傳動油叢林的道貌岸然多羟的格雷漢氏面包滾航空信件後室姜黃醇交換的加油柱積分通量肌漿凝塊經常項目收支平衡鋸葉矮棕流浸膏可編程式邏輯系統拉緊螺釘路徑報頭錄音玫紅酸鹽納塔耳蘆荟請求式頁調度處理區域性商店熱離子管數據集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