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Hansen's bacillus; Mycobacterium leprae
【醫】 elephantiasis graecorum; Hansen's disease; Hansen's fever; kassa; lepra
lepra borealis; lepra graecorum; lepra septentrionalis; leprosis
leprosy; spedalskhed; sutho
【醫】 Bacillus mycoides; Bacillus ramosus; wurzel bacillus
麻風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是一種專性細胞内寄生的革蘭氏陽性杆菌,屬于分枝杆菌屬,為麻風病的病原體。該細菌由挪威科學家格哈德·漢森(Gerhard Hansen)于1873年首次發現,因此麻風病也被稱為“漢森病”(Hansen's disease)。
麻風分支杆菌具有分枝杆菌屬的典型特征,包括富含分枝菌酸的細胞壁和抗酸性染色特性。其最適生長溫度為30-33℃,無法在體外培養基中培養,僅能在實驗動物(如九帶犰狳)或人類細胞内增殖。基因組研究表明,其基因嚴重退化,依賴宿主細胞代謝系統生存。
麻風病主要通過感染者鼻腔分泌物中的飛沫傳播,但傳染性極低,95%以上人群具有天然免疫力。細菌主要侵犯皮膚、周圍神經和黏膜,導緻皮膚斑塊、神經粗大及感覺喪失。典型症狀包括“獅面”(面部結節)和手足畸形,但潛伏期可達5-20年。
作為人類最古老的傳染病之一,麻風病在《黃帝内經》和古印度文獻中均有記載。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廣聯合化療(Multidrug Therapy, MDT),使用氨苯砜、利福平和氯法齊明,治愈率超過99%。全球病例數已從1985年的520萬降至2023年的15萬以下。
2020年《自然》期刊發表研究,通過比較基因組學揭示麻風分支杆菌與結核分枝杆菌的分化時間約在3600萬年前。目前研究焦點包括早期診斷技術(如PCR檢測皮膚塗片)和宿主免疫調控機制。
麻風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是一種引起麻風病的病原體,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麻風分支杆菌屬于分枝杆菌科,是革蘭氏陽性、抗酸染色陽性的細菌。它與結核杆菌同屬分枝杆菌屬,但主要侵犯人體皮膚、外周神經和黏膜,導緻慢性傳染病——麻風病。
主要通過密切接觸(如呼吸道分泌物、破損皮膚黏膜接觸)傳播,家庭内傳播較常見。但多數人對該菌有天然免疫力,僅極少數易感者會發病。
麻風杆菌在體外存活能力較弱,陽光直射或高溫下易死亡,因此空氣傳播風險較低。目前全球通過早期篩查和治療已大幅減少麻風病流行。
不定期租賃不兼容計算機陳規陋習大公國彈性反饋電子簾掃描洞襯劑多對多多元混合物符號設計附加标識符含鐳的紅豆堿喉氣管炎踝溝夾鐵雞腸草脊髓側索硬化局部消耗口絡連接分類硫馬林壟斷市場羅馬明礬摩擦乳酰氨使麻醉隨時可償的外彙保值協定違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