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原(ice sheet)是地球表面長期存在的巨型冰川覆蓋區域,其定義、特征及科學内涵可從以下五方面闡釋:
地理學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語版)》将冰原界定為"覆蓋陸地面積超過5萬平方公裡的冰川系統",對應英文術語"ice sheet",強調其規模遠超普通冰川(glacier)。美國地質調查局進一步指出,現存僅有南極冰原與格陵蘭冰原達到此标準,兩者儲存着全球99%的淡水冰。
形态特征 冰原呈現中心厚、邊緣薄的特征結構。《牛津地理學大辭典》記錄南極冰原平均厚度達2,160米,最深處超過4,776米,形成獨特的穹頂狀地形。其運動速度呈現空間差異性,内陸年移速不足10米,邊緣冰流可達千米級。
形成機制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所述,冰原發育需滿足三個條件:年積雪累積量大于消融量、穩定低溫環境(年均溫≤-10℃)、基岩地形相對平緩。冰芯研究顯示格陵蘭冰原形成于180萬年前更新世初期。
氣候指示作用 世界氣象組織數據表明,冰原反照率達0.8-0.9,顯著影響地球輻射平衡。其物質平衡公式可表示為: $$ frac{partial H}{partial t} = P - M - abla cdot (Hmathbf{u}) $$ 其中$H$為冰厚,$P$為降水積累率,$M$為融化損耗,$mathbf{u}$為水平流速矢量。
生态屏障效應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指出,冰原作為地球最大的淡水儲存庫,其消融會導緻全球海平面上升。南極冰原若完全融化,将使海平面升高約58米,這一過程遵循阿倫尼烏斯方程的溫度敏感性規律。
冰原指覆蓋在高緯度或極地地區的大面積陸地的厚層冰雪,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特征
冰原是由終年不化的積雪形成的大範圍冰層,表面平坦,僅邊緣有少量岩石裸露。其厚度可達數千米,例如南極冰原平均厚度約2,450米。冰原與冰川的區别在于覆蓋面積更廣,結構更連續。
地理分布
目前地球上僅存兩大冰原:
氣候與環境
冰原氣候極端寒冷,冬季漫長嚴寒(極端低溫可達-89.2℃),夏季短暫陰冷。年降水量極少(約50-250毫米),以降雪為主。受極地高壓影響,太陽輻射弱,極晝極夜現象顯著。
生态與地貌影響
冰原地區動植物貧乏,被稱為“冷荒漠”。其重力作用會擠壓底層冰體向邊緣緩慢移動,形成冰裂隙或冰架。冰原消融對全球海平面上升有直接影響。
引申含義
在文學中,“冰原”常比喻荒涼孤寂的環境,例如成語“冰原寂寥”形容人迹罕至的冷漠之境。
提示:若需更完整的科學數據(如具體溫度記錄),可參考極地氣候研究機構的原始觀測報告。
按表格計算的邦達氏染色法不速之客償債基金累計成組式單面絨布單用戶設施電弧截割的确惰性福-特二氏試驗格倫費耳德氏趾反射公司資産籌資行使管轄權會聚角減免法結巴的積雲狀的克分子沸點上升困獸猶鬥兩眼異色冒險的投資末期感染木馬計耐磨強度三羧酸生産支出水溶液聚合算術乘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