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達氏染色法英文解釋翻譯、邦達氏染色法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Benda's staining
分詞翻譯:
邦的英語翻譯:
nation; state
達的英語翻譯:
express; extend; reach
【法】 ad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染色法的英語翻譯:
【醫】 staining; staining methods
專業解析
邦達氏染色法(Benda's staining)是一種經典的細胞學染色技術,主要用于高選擇性顯示細胞内的線粒體及嗜鉻細胞顆粒。該技術由德國病理學家Alois Benda于1886年發明,是組織學和細胞學研究中重要的染色方法之一。
一、核心定義與原理
邦達氏染色法以複染組合為特點,其核心試劑為:
- 蘇木精(Hematoxylin):作為核染色劑,标記細胞核結構。
- 酸性品紅(Acid Fuchsin):特異性結合線粒體的磷脂蛋白膜。
- 苯胺藍(Aniline Blue):通過分色步驟增強線粒體與背景的對比度。
染色原理依賴于線粒體膜對酸性品紅的強親和力,結合分色液(如苦味酸)選擇性脫去其他結構的多餘染料,最終使線粒體呈現鮮紅色,細胞核呈藍紫色,細胞質為淺藍色 。
二、主要應用領域
- 神經病理學:清晰顯示神經元内的線粒體分布及形态異常,輔助診斷線粒體腦肌病等疾病。
- 内分泌學研究:特異性染色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顆粒,用于嗜鉻細胞瘤的病理鑒定。
- 細胞生物學實驗:觀察細胞能量代謝狀态(如線粒體腫脹、碎裂等凋亡特征)。
三、技術優勢與局限
優勢:
- 對線粒體的染色特異性顯著優于常規HE染色
- 可清晰區分線粒體嵴結構
局限:
- 操作流程複雜(需嚴格控制分色時間)
- 現代逐漸被免疫組化(如COX抗體标記)取代,但仍具教學價值 。
四、權威參考文獻
- Benda, C. (1901). Die Mitochondrialfärbung. Anatomischer Anzeiger.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Histological Staining Protocols (2023版), Section 4.3: Mitochondrial Stains.
- Nature Protocols. Classical Histochemical Methods (DOI:10.1038/s41596-020-00412-1).
注:當前臨床診斷中,邦達氏染色法已較少作為一線技術,但其在醫學教育和病理學史研究中仍具有重要地位,是理解細胞器染色原理的經典範例。
網絡擴展解釋
由于目前無法獲取與“邦達氏染色法”相關的權威資料,以下為基于已知染色技術的推測性解釋,可能存在不準确性,建議進一步核實術語或補充背景信息:
可能的解釋方向:
-
術語準确性
“邦達氏染色法”可能為以下情況的誤寫或小衆翻譯:
- 邦德染色法(Bond染色):用于病理學中标記特定蛋白質(如乳腺癌HER2檢測)。
- 其他名稱近似的方法:如抗酸染色法(Ziehl-Neelsen)或特殊細菌染色,需結合實驗目的判斷。
-
常見染色法對比參考
- 革蘭氏染色:區分細菌類型(陽性/陰性)。
- 吉姆薩染色:用于血液寄生蟲或細胞結構觀察。
- 免疫組化染色:如提及的Bond染色,需特定抗體标記。
建議:
- 确認術語的英文原名(如Bonda's stain或Bond staining)。
- 提供染色法的應用場景(如病理切片、微生物檢測等),以便更精準定位。
- 查閱實驗室标準操作手冊或相關文獻中的描述。
如果需要進一步幫助,請補充更多上下文信息。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半年期帳單标記讀出插頭粗斜條棉布帶試驗獨家經售附着部輔助出入口共電式話機功率分布航班合并設置箭程甲醛腸線激光計算機金黴杆菌肽克拉希-伯格剛性試驗立法條約配糖體牆羟乙喹氧囚室曲張靜脈炎三日療法上面部指數水楊酸戊酯樹枝狀偏析唐士電解池同質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