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字"(huózì)是中國印刷史上的重要發明概念,指由可移動的單個字符組成的印刷系統。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常譯為"movable type",其核心内涵包含三個維度:
一、技術實體
指代單個獨立鑄造的字符模塊,材質曆經膠泥、木、銅、錫、鉛等演變。每個活字單元具備标準化尺寸和反向凸紋,可根據文本需求自由組合排版,區别于整版雕刻的"雕版印刷"(block printing)。
二、印刷工藝
活字印刷術(movable type printing)最早由北宋工匠畢昇于1041-1048年間發明,比德國古騰堡金屬活字早400年。工藝流程包含:制字→儲字→揀字→排版→印刷→拆版六個環節,實現了"一字多用、重複組版"的技術突破。
三、文化載體
在《牛津漢英大詞典》中,"活字"延伸出"文化傳播媒介"的釋義,指代通過标準字符系統實現知識複制的文明傳遞方式。該技術使《永樂大典》《武經總要》等典籍得以大規模刊行,推動了東亞漢字文化圈的書籍傳播。
現代權威文獻如《中國科學技術史》(李約瑟著)指出,活字系統包含26項關鍵技術指标,涉及字模深度誤差不超過0.1毫米、排版平整度公差±0.3毫米等精密參數,印證了中國古代工匠的非凡智慧。故宮博物院現存清代銅活字《古今圖書集成》版片,直觀展示了該技術的工程化應用水平。
“活字”是印刷技術中的核心概念,指可重複組合使用的單個字模,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定義與功能
活字指用于排版印刷的獨立字模,通常由金屬、木質或塑料制成,呈方塊狀,表面有凸起的反向文字或符號。印刷時通過排列組合這些字模形成完整版面,使用後可拆解重複利用。
曆史起源
活字印刷術由中國北宋工匠畢昇于1041-1048年間發明,最初使用膠泥材料(泥活字)。這一技術比歐洲古騰堡的金屬活字早約400年,成為印刷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材料演變
結構特點
活字為方柱形或長方體,頂端雕刻反向單字,通過“反文”設計實現正向印刷。這種結構使排版靈活高效,大幅提升印刷速度和質量。
文化影響
活字不僅推動知識傳播,還被引申為比喻,如“活字思維”形容靈活運用才能。其發明标志着人類從雕版印刷邁向高效印刷時代,對文明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白廳膀胱腹腔引流膀胱靜脈不可逆溶脹捕鳥者沉疴擱置否決權關稅自主堿試法焦散線季節前療法經前期綜合征枯的傀儡音賴内克酸美替妥英模糊變換年輪性發育不全颞的泡沫性痰撇清氣豔硬焊辱罵的乳球菌聲帶固定術深頭同步器頭孢氨苄維爾赫夫氏深度覺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