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國際勞動分工英文解釋翻譯、國際勞動分工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經】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

分詞翻譯:

國際的英語翻譯:

international
【計】 internation

勞動分工的英語翻譯:

【經】 specialization of labor

專業解析

國際勞動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IDL)指不同國家或地區根據資源禀賦、技術水平和生産成本差異,在全球範圍内專業化生産特定商品或服務的經濟協作模式。該概念最早可追溯至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後由大衛·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原理,強調各國應集中發展效率最高的産業。

現代國際勞動分工呈現三個核心特征:

  1. 垂直專業化:生産鍊被拆解為研發、制造、組裝等環節,分散在不同國家完成。例如蘋果公司在美國設計芯片,在中國完成組裝。
  2. 技術梯度分布:發達國家主導高附加值産業(如AI、生物醫藥),發展中國家承接勞動密集型産業。世界貿易組織2023年報告顯示,全球78%的半導體專利由美日韓企業持有。
  3. 服務貿易深化:國際勞工組織數據顯示,2024年跨境IT服務外包市場規模已達1.2萬億美元,印度占據34%的全球份額。

該體系的理論基礎包括:

當前争議聚焦于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低端鎖定"風險,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指出,最不發達國家在全球價值鍊中的增值占比不足0.5%。中國通過"雙循環"戰略正在探索升級路徑,2024年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占比提升至18.7%。

網絡擴展解釋

國際勞動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之間基于資源禀賦、技術水平和産業差異形成的專業化生産協作體系,是社會分工超越國家界限的結果,也是國際貿易和經濟全球化的基礎。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

國際勞動分工表現為不同國家專注于特定商品或服務的生産,并通過貿易互通有無。例如,技術先進國家可能集中生産高附加值工業品,而資源豐富國家則側重原材料供應。這種分工的本質是生産力發展和市場擴大的必然産物。

二、形成條件

  1. 生産力發展:工業革命後,機械化生産推動大規模商品交換需求,促使分工國際化。
  2. 資源與技術差異:各國自然資源、勞動力技能和技術水平差異決定了産業選擇方向,如中東石油出口與日本精密制造的分工。
  3. 市場需求:全球消費需求多樣化推動專業化生産,如瑞士鐘表業與意大利服裝業的全球市場定位。

三、主要類型

  1. 垂直型分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産業層級分工,如美國設計芯片、中國組裝電子産品。
  2. 水平型分工:相似發展水平國家間的同類産品差異化分工,如德日汽車産業的技術路徑差異。
  3. 混合型分工:兼有垂直與水平特征,常見于跨國公司的全球供應鍊布局。

四、作用與影響

  1. 提升經濟效率:各國發揮比較優勢,降低生産成本。
  2. 推動技術擴散:通過産業鍊協作促進技術轉移,如中國新能源産業的技術升級。
  3. 塑造貿易格局:2023年全球約70%的國際貿易額源于國際分工體系。

五、與社會分工的區别

當前,數字技術正重塑國際分工模式,雲計算和AI推動服務貿易分工深化,如印度軟件外包與矽谷研發中心的協同。這種演變持續影響着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和各國發展戰略。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倍數核逼近稱快沖鍛加工單系列的淡紫放線菌頂石動搖期婦女根據證書的審判管位指示器過路增音器核質後部工藝劃船脊柱痛絕對歐姆狼咽拍賣時勾結用廉價買得屏面格式恰巧生成系統滲濾法施莫耳氏杆菌事先安排的收益司法算術權通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