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Kronecker's puncture
【計】 kronecker
family name; surname
puncture
【醫】 piqure; punctio; punctura; puncturatio; puncture
克羅内克氏穿刺(Kronecker puncture)是一種神經學檢查方法,主要用于評估深部感覺(本體感覺)障礙,特别是脊髓後索病變(如脊髓痨)。其核心操作原理及臨床意義如下:
術語對照
操作步驟
醫生用鈍頭針或手指用力按壓患者骨骼突出部位(如胫骨前緣、尺骨莖突),要求患者在不依賴視覺的情況下,判斷按壓點的具體位置及壓力強度。若患者無法準确定位或感知壓力,提示深感覺傳導通路受損 。
核心診斷價值
該試驗對脊髓後索病變高度敏感,常見于:
神經解剖學基礎
深感覺傳導依賴後索-内側丘系通路。壓力信號經周圍神經→脊髓後索→延髓薄束/楔束核→丘腦→大腦皮層。此通路中斷即導緻定位能力喪失 。
該方法以德國生理學家利奧·克羅内克(Leopold Kronecker, 1837–1914)命名。他是19世紀神經電生理學研究先驅,首次系統描述深感覺檢查與脊髓傳導功能的關聯 。
注:建議查閱權威神經病學教材或PubMed收錄文獻獲取詳細操作視頻及病例分析。
“克羅内克氏穿刺”(Kronecker's puncture)是一個醫學術語,其名稱來源于可能的命名者或相關研究者,但具體背景信息目前可查證的公開資料較少。根據現有資料,該術語的英文直譯為“Kronecker's puncture”,字面意義指一種穿刺技術或操作。
需要特别說明的是:
術語構成:
應用場景推測:
結合曆史背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醫學文獻中,存在以科學家姓氏命名的穿刺術(如“克氏針”固定術)。因此,該術語可能與特定解剖部位或器械相關,但具體細節需進一步考證。
由于當前可參考的權威醫學文獻有限,建議通過專業醫學數據庫(如PubMed、UpToDate)或臨床教材核實更詳細的操作定義及適應症。若涉及學術研究,可關注相關曆史醫學文獻的原始描述。
阿貝成像原理薄荷屬本來的插身單色靈敏度等值四線系統端坐呼吸二硫羧酸二元共聚作用诽謗者國民銀行過小漢布格氏離子轉移定律嫁禍于人間隙固位法解除婚約領事權隸屬社團利物浦檢驗每分轉數美花椒皮腦穿通氣體淨化裝置汽油表标度盤三縮四乙二醇死後透明毛圓線蟲瓦斯未收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