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克罗内克氏穿刺英文解释翻译、克罗内克氏穿刺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Kronecker's puncture

分词翻译:

克罗内克的英语翻译:

【计】 kronecker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穿刺的英语翻译:

puncture
【医】 piqure; punctio; punctura; puncturatio; puncture

专业解析

克罗内克氏穿刺(Kronecker puncture)是一种神经学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评估深部感觉(本体感觉)障碍,特别是脊髓后索病变(如脊髓痨)。其核心操作原理及临床意义如下:

一、术语定义与操作原理

  1. 术语对照

    • 中文:克罗内克氏穿刺(又称“针刺试验”或“深感觉检查法”)
    • 英文:Kronecker puncture / Deep pressure sensation test
  2. 操作步骤

    医生用钝头针或手指用力按压患者骨骼突出部位(如胫骨前缘、尺骨茎突),要求患者在不依赖视觉的情况下,判断按压点的具体位置及压力强度。若患者无法准确定位或感知压力,提示深感觉传导通路受损 。


二、临床意义与病理关联

  1. 核心诊断价值

    该试验对脊髓后索病变高度敏感,常见于:

    • 神经梅毒(脊髓痨):后索神经纤维变性导致深感觉缺失
    • 维生素B12缺乏症:亚急性联合变性损伤脊髓后索与侧索
    • 多发性硬化:脱髓鞘病变累及感觉传导束。
  2. 神经解剖学基础

    深感觉传导依赖后索-内侧丘系通路。压力信号经周围神经→脊髓后索→延髓薄束/楔束核→丘脑→大脑皮层。此通路中断即导致定位能力丧失 。


三、命名的历史渊源

该方法以德国生理学家利奥·克罗内克(Leopold Kronecker, 1837–1914)命名。他是19世纪神经电生理学研究先驱,首次系统描述深感觉检查与脊髓传导功能的关联 。


参考文献

  1. Adams & Victor’s Principles of Neurology, 12th ed. (McGraw Hill)
  2. 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anatomy: A Localization-Based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Neuroanatomy through Clinical Cases, 3rd ed. (Sinauer Associates)
  4. History of Neurology (Handbook of Clinical Neurology, Elsevier)

注:建议查阅权威神经病学教材或PubMed收录文献获取详细操作视频及病例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克罗内克氏穿刺”(Kronecker's puncture)是一个医学术语,其名称来源于可能的命名者或相关研究者,但具体背景信息目前可查证的公开资料较少。根据现有资料,该术语的英文直译为“Kronecker's puncture”,字面意义指一种穿刺技术或操作。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1. 术语构成:

    • “克罗内克”(Kronecker)可能指德国数学家利奥波德·克罗内克(Leopold Kronecker),但尚无明确证据表明他与该医学技术直接相关,可能为同名人物或翻译差异。
    • “穿刺”在医学中通常指用针具刺入体腔抽取液体或组织样本的诊断/治疗手段,如腰椎穿刺、胸腔穿刺等。
  2. 应用场景推测:
    结合历史背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医学文献中,存在以科学家姓氏命名的穿刺术(如“克氏针”固定术)。因此,该术语可能与特定解剖部位或器械相关,但具体细节需进一步考证。

由于当前可参考的权威医学文献有限,建议通过专业医学数据库(如PubMed、UpToDate)或临床教材核实更详细的操作定义及适应症。若涉及学术研究,可关注相关历史医学文献的原始描述。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