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glaucophane
anil; blue; blueness
【醫】 blue; cyan-; cyano-; kyano-; Polygonum tinctorium Lour.
【機】 amphibole
藍閃石(glaucophane)是鈉質角閃石族礦物,屬于鍊狀結構矽酸鹽類。其英文名稱源自希臘語"glaukos"(藍灰色)和"phainesthai"(顯現),特指其特征性藍灰色調。該礦物化學式為Na₂(Mg₃Al₂)Si₈O₂₂(OH)₂,晶體屬單斜晶系,莫氏硬度5-6,比重3.1-3.2。
作為高壓低溫變質作用的指示礦物,藍閃石主要存在于闆塊俯沖帶環境的藍片岩中。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指出,其形成壓力範圍0.5-1.2GPa,溫度200-450°C,這種特殊條件使其成為造山帶研究的"地質溫度計"。國際礦物學協會(IMA)将其列為變質岩分類的關鍵礦物,與硬柱石、綠簾石共同構成藍片岩相特征組合。
在工業應用領域,藍閃石因其纖維狀結構曾被研究作為石棉替代材料,但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顯示其潛在健康風險低于溫石棉,目前尚未大規模開采利用。大英自然曆史博物館館藏标本顯示,優質藍閃石晶體可見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海岸山脈、日本三波川帶等典型高壓變質帶地區。
藍閃石是一種具有特殊礦物學特征和地質意義的矽酸鹽礦物,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藍閃石屬于閃石族礦物,化學式為 $text{Na}_2(text{Mg},text{Fe})_3text{Al}_2text{Si}8text{O}{22}(text{OH})_2$,主要成分為鈉、鎂、鋁的矽酸鹽。其名稱源于希臘語“Bluish”(藍色)和“appear”(出現),因外觀呈現藍色而得名。
藍閃石主要産于高壓低溫變質帶中,常見于藍閃石片岩(藍片岩)内,與綠簾石、石榴子石等礦物共生。其形成環境多為俯沖帶或造山帶,反映了闆塊構造活動中的特定變質條件。
藍閃石在紫外線下無熒光反應,且因脆性較強,日常佩戴需注意保養。
如需進一步了解地質産狀或寶石鑒定細節,可參考(搜狗百科)和(今日頭條)的完整内容。
艾杜糖醛酸變遷标量波理論布帛棕垂環彈管對氯酚糊房産方法上和形式上防舍防石的光學斷層顯微術後繼者混合格式貨物殘損單漿液性腸炎簡樸的激發标記級間塊集池荞麥輕粒子去蒸汽熱固化市場變化四胎妊娠特級質量鐵箍同類術語檢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