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frame axiom
框架公理學(Frame Axiom)是人工智能和形式邏輯領域的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動态系統中狀态變化時未被影響的屬性如何保持恒定。該術語在漢英詞典中對應"Frame Axiom",其核心内涵包含三層:
邏輯學定義
在情景演算(Situation Calculus)中,框架公理通過形式化語言明确規定:當某個動作執行時,除與該動作直接相關的屬性外,其他所有系統屬性應保持原狀。例如機器人移動物體時,僅物體位置改變,而顔色、重量等屬性不變(參考: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技術實現挑戰
McCarthy與Hayes在1969年提出的框架問題(Frame Problem)指出,完整列舉所有"非變化屬性"需要指數級數量的公理。現代解決方案包括:
中文術語"框架公理"完整對應英文"Frame Axiom",但在具體文獻中可能呈現為"框架問題解決方案"或"狀态保持公理"。牛津漢英計算機詞典(第三版)特别标注其應用場景包含:
forall s,a,f. [Holds(f,s) land ¬Affects(a,f)] rightarrow Holds(f,Result(a,s))
該謂詞公式表明當動作a不影響屬性f時,f在後續狀态持續成立(參考: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期刊)。
“框架公理”是一個邏輯學和人工智能領域中的專業術語,主要用于描述動态系統中行動對狀态的影響。以下是綜合解釋:
框架公理最早用于解決人工智能中的“框架問題”(Frame Problem),即如何高效表達行動對狀态的影響。例如,在機器人行動規劃中,若機器人移動一本書,無需特别說明“移動書不會改變桌子的顔色”,這類默認不變的狀态可通過框架公理統一描述()。
該概念與會計學家錢伯斯提出的“框架理論”不同。錢伯斯的理論屬于經濟學領域,強調演繹邏輯在會計中的應用(),而邏輯學中的框架公理更偏向形式化系統建模。
在計算機科學中,框架公理對應的英文為“frame axiom”,常見于自動推理和知識表示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應用場景或技術細節,可參考邏輯學文獻中關于“框架問題”的解決方案(如經典STRIPS規劃系統)。
被絞死不熔化電極存儲單位彈性應力搗毀副突間的服務級别厚甲苯磺酸酯将養間皮教皇權加速電位睫狀肌麻痹劑劑量具有約束力的抗原漂移老年性失眠莨菪酊栎苦素硫鳥嘌呤核苷理性年度報表前面使負重傷矢狀面觀書面裁定艘數通途豌豆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