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嗜創傷癖英文解釋翻譯、嗜創傷癖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traumatophilia

分詞翻譯:

嗜的英語翻譯:

be addicted to; indulge in
【法】 addicted

創傷的英語翻譯:

hurt; trauma; wound
【醫】 trauma; traumato-; vulnus; wound

癖的英語翻譯:

addiction; hobby; weakness for
【醫】 craving; habit; impulsion

專業解析

"嗜創傷癖"(traumatophilia)是一個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領域的專業術語,指個體反複地、強迫性地尋求或沉迷于創傷性體驗或情境的心理傾向或行為模式。它超越了簡單的受虐傾向(masochism),更側重于對創傷事件本身或其象征物的病态迷戀或重複。以下是基于專業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定義與特征

  1. 強迫性重複 (Repetition Compulsion): 這是該概念的核心。受潛意識驅動,個體可能無意識地重複經曆或制造類似早年創傷的情境,試圖通過重新體驗來掌控或“解決”過去的創傷,但往往導緻惡性循環。
  2. 對創傷的成瘾性依附: 個體可能對創傷帶來的強烈情緒(如恐懼、羞恥、無助)産生一種病态的依賴或“渴求”,類似于成瘾行為。即使這些情緒是痛苦的,它們也可能成為個體确認自身存在或感覺“熟悉”的唯一方式。
  3. 自我傷害的變體: 可視為一種複雜的自我傷害行為,目的不僅在于身體痛苦,更在于通過重演創傷來獲得某種扭曲的心理滿足感或掌控幻覺。

二、行為表現

三、心理學機制

  1. 創傷記憶的編碼異常: 創傷事件常以碎片化、感官化(非語言化)方式存儲在大腦(如杏仁核),導緻個體難以通過語言整合經驗,隻能通過行動(重演)來表達。
  2. 習得性無助與掌控錯覺: 通過主動“選擇”創傷,個體可能試圖扭轉過去被動受害的無助感,獲得一種虛假的掌控感(“這次是我主動的”)。
  3. 神經生物學基礎: 長期創傷可能導緻大腦應激反應系統(如HPA軸)失調,個體可能對高喚醒狀态(即使是痛苦的)産生耐受性或適應性,甚至需要更強的刺激才能達到相同水平,形成惡性循環。
  4. 防禦機制: 可能作為一種防禦,通過主動重演來避免更難以承受的、被動的創傷回憶侵襲(閃回、噩夢)。

四、診斷與相關概念

權威來源參考:

  1.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 - 美國精神病學協會 (APA):提供了創傷相關障礙(如PTSD)的診斷标準框架,其中強迫性重複是理解某些創傷反應的重要視角。(來源: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 《創傷與恢複》(Judith Herman): 經典著作,深入探讨了複雜創傷(如長期虐待)的影響,包括受害者可能無意識重演創傷的現象。(來源:Herman, J. L. (1992). Trauma and Recovery)
  3. 《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 - 世界衛生組織 (WHO):包含複雜創傷後應激障礙(C-PTSD)的診斷,該障礙常伴隨自我傷害、關系困難等症狀,與嗜創傷行為有重疊。(來源: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4. 《身體從未忘記》(Bessel van der Kolk): 從神經科學角度闡述創傷如何影響大腦和身體,解釋了創傷記憶的存儲方式及強迫性重複的生物學基礎。(來源:Van der Kolk, B. (2014).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5. 相關學術研究 (如發表于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Psychological Trauma 等期刊): 探讨創傷暴露、成瘾行為與神經敏化之間的關系,為理解嗜創傷行為的生理心理機制提供依據。(來源:Peer-reviewed academic journals in trauma psychology)

網絡擴展解釋

“嗜創傷癖”是一個心理學領域的術語,其核心含義與創傷後的強迫性重複行為相關。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定義與起源
    該概念最早由精神分析學派學者亞伯拉罕和弗洛伊德提出,指個體在經曆創傷後,潛意識中反複重現或主動尋求類似創傷情境的行為模式。這種“強迫性重複”被認為與心理防禦機制有關。

  2. 理論背景
    根據亞伯拉罕的研究,這種現象在神經症或精神疾病患者中較為普遍,表現為一種“創傷性體質”,即通過重複創傷體驗來試圖掌控或消解痛苦。例如,童年遭受虐待者可能無意識地在成年後選擇類似虐待關系。

  3. 表現特征

    • 非理性重複:明知某些行為會帶來傷害,仍無法自控地實施。
    • 代償機制:可能通過自我傷害、高風險行為等方式重現創傷。
    • 與成瘾的關聯:部分學者認為其機制類似成瘾,通過痛苦刺激獲得短暫心理釋放。
  4. 相關概念辨析

    • 與“嗜痂之癖”的區别:後者是漢語成語,比喻對怪誕事物的異常偏好(如、5、7所述),而“嗜創傷癖”特指心理學中的創傷反應。
    • 與PTSD的關聯:不同于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回避反應,此概念強調主動接近創傷源。
  5. 學術争議
    該術語在現代心理學中較少被直接使用,更多被納入“強迫性重複”“創傷再現”等更廣泛的理論框架中讨論。部分學者認為需結合神經生物學研究進一步驗證其機制。

注:如需更專業的臨床定義,建議參考《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或國際疾病分類(ICD-11)相關條目。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比濁滴定彩色膠片承運人因遲延所負的責任詞彙表得勝多孔石墨反常非成塊方式非退化參數放大器福雷耳氏纖維束根深葉茂供應系統喉道喉咽黃餅黃蓍恢複功能呼吸室交互淨蒼黃色經腹膜的口頭租借裡維納斯氏孔龍騎兵内存疊層橋亞胺期初定貨砂模下垂微程式自動系統微型計算機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