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创伤癖英文解释翻译、嗜创伤癖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traumatophilia
分词翻译:
嗜的英语翻译:
be addicted to; indulge in
【法】 addicted
创伤的英语翻译:
hurt; trauma; wound
【医】 trauma; traumato-; vulnus; wound
癖的英语翻译:
addiction; hobby; weakness for
【医】 craving; habit; impulsion
专业解析
"嗜创伤癖"(traumatophilia)是一个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专业术语,指个体反复地、强迫性地寻求或沉迷于创伤性体验或情境的心理倾向或行为模式。它超越了简单的受虐倾向(masochism),更侧重于对创伤事件本身或其象征物的病态迷恋或重复。以下是基于专业文献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与特征
- 强迫性重复 (Repetition Compulsion): 这是该概念的核心。受潜意识驱动,个体可能无意识地重复经历或制造类似早年创伤的情境,试图通过重新体验来掌控或“解决”过去的创伤,但往往导致恶性循环。
- 对创伤的成瘾性依附: 个体可能对创伤带来的强烈情绪(如恐惧、羞耻、无助)产生一种病态的依赖或“渴求”,类似于成瘾行为。即使这些情绪是痛苦的,它们也可能成为个体确认自身存在或感觉“熟悉”的唯一方式。
- 自我伤害的变体: 可视为一种复杂的自我伤害行为,目的不仅在于身体痛苦,更在于通过重演创伤来获得某种扭曲的心理满足感或掌控幻觉。
二、行为表现
- 主动寻求危险情境: 如反复卷入虐待性关系、参与高风险活动(远超寻求刺激范畴)、故意置身于可能引发创伤回忆的环境。
- 对创伤相关刺激的病态关注: 过度沉迷于创伤主题的媒体、文学、讨论,或对他人创伤经历表现出异常强烈的兴趣。
- 关系模式: 在人际关系中,可能表现为反复选择施虐者或制造冲突,重现童年虐待或忽视的模式。
三、心理学机制
- 创伤记忆的编码异常: 创伤事件常以碎片化、感官化(非语言化)方式存储在大脑(如杏仁核),导致个体难以通过语言整合经验,只能通过行动(重演)来表达。
- 习得性无助与掌控错觉: 通过主动“选择”创伤,个体可能试图扭转过去被动受害的无助感,获得一种虚假的掌控感(“这次是我主动的”)。
- 神经生物学基础: 长期创伤可能导致大脑应激反应系统(如HPA轴)失调,个体可能对高唤醒状态(即使是痛苦的)产生耐受性或适应性,甚至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达到相同水平,形成恶性循环。
- 防御机制: 可能作为一种防御,通过主动重演来避免更难以承受的、被动的创伤回忆侵袭(闪回、噩梦)。
四、诊断与相关概念
- 非正式诊断标签: “嗜创伤癖”本身并非DSM-5或ICD-11中的独立诊断条目。它更常被视为复杂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边缘型人格障碍(BPD)、解离障碍或某些成瘾行为中可能伴随的一种复杂症状或行为模式。
- 与受虐癖的区别: 受虐癖(Masochism)主要指从身体或精神的痛苦本身获得性快感。而嗜创伤癖的核心在于对创伤情境或象征的重演和依附,其动机更复杂(掌控、重复、存在感),不一定与性快感直接相关。
权威来源参考:
-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 -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 (APA):提供了创伤相关障碍(如PTSD)的诊断标准框架,其中强迫性重复是理解某些创伤反应的重要视角。(来源: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 《创伤与恢复》(Judith Herman): 经典著作,深入探讨了复杂创伤(如长期虐待)的影响,包括受害者可能无意识重演创伤的现象。(来源:Herman, J. L. (1992). Trauma and Recovery)
-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 - 世界卫生组织 (WHO):包含复杂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的诊断,该障碍常伴随自我伤害、关系困难等症状,与嗜创伤行为有重叠。(来源: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身体从未忘记》(Bessel van der Kolk): 从神经科学角度阐述创伤如何影响大脑和身体,解释了创伤记忆的存储方式及强迫性重复的生物学基础。(来源:Van der Kolk, B. (2014).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 相关学术研究 (如发表于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Psychological Trauma 等期刊): 探讨创伤暴露、成瘾行为与神经敏化之间的关系,为理解嗜创伤行为的生理心理机制提供依据。(来源:Peer-reviewed academic journals in trauma psychology)
网络扩展解释
“嗜创伤癖”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术语,其核心含义与创伤后的强迫性重复行为相关。以下是综合解释:
-
定义与起源
该概念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学者亚伯拉罕和弗洛伊德提出,指个体在经历创伤后,潜意识中反复重现或主动寻求类似创伤情境的行为模式。这种“强迫性重复”被认为与心理防御机制有关。
-
理论背景
根据亚伯拉罕的研究,这种现象在神经症或精神疾病患者中较为普遍,表现为一种“创伤性体质”,即通过重复创伤体验来试图掌控或消解痛苦。例如,童年遭受虐待者可能无意识地在成年后选择类似虐待关系。
-
表现特征
- 非理性重复:明知某些行为会带来伤害,仍无法自控地实施。
- 代偿机制:可能通过自我伤害、高风险行为等方式重现创伤。
- 与成瘾的关联:部分学者认为其机制类似成瘾,通过痛苦刺激获得短暂心理释放。
-
相关概念辨析
- 与“嗜痂之癖”的区别:后者是汉语成语,比喻对怪诞事物的异常偏好(如、5、7所述),而“嗜创伤癖”特指心理学中的创伤反应。
- 与PTSD的关联:不同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回避反应,此概念强调主动接近创伤源。
-
学术争议
该术语在现代心理学中较少被直接使用,更多被纳入“强迫性重复”“创伤再现”等更广泛的理论框架中讨论。部分学者认为需结合神经生物学研究进一步验证其机制。
注:如需更专业的临床定义,建议参考《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或国际疾病分类(ICD-11)相关条目。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超额损害赔偿承制厂赤榆皮次要的代客买卖证券业务单碱的动态微程序控制多聚蓖酸多头买空二项式频率分布菲利普氏肌非营业损益广义矩阵法骨化性炎锅馏器合资的红三叶胶接点焊加下线字母街头证券经过验证签署尽义务句柄头快速输入燃料集中分配器散装货整批储存生物降解作用舍生取义脱离困境维修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