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漢英詞典中,"滲透性"對應的英文術語為"permeability",該概念具有多學科交叉特征。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滲透性指物質允許液體或氣體穿透的能力(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在專業語境中,其内涵可細化為三個維度:
物理學維度 表現為多孔介質對流體傳輸的允許程度,《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将其英譯為"the property of a material that permits passage of fluids through its pores"(來源:牛津大學出版社《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将其量化為滲透系數計算公式: $$ K = frac{Q cdot L}{A cdot t cdot Delta P} $$ 其中Q為滲透量,L為材料厚度,A為截面積,t為時間,ΔP為壓力差(來源:IUPAC技術報告)。
地質工程維度 中國地質調查局标準中将岩石滲透性劃分為五個等級,從極低滲透性(<0.1mD)到特高滲透性(>1000mD)(來源:《工程岩體分級标準》GB/T 50218-2014)。
生物化學維度 細胞膜滲透性研究顯示,脂質雙分子層的滲透系數與溶質極性呈負相關,極性分子滲透速率較非極性分子低2-3個數量級(來源:《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19年第46卷)。
該術語的漢英對應關系在《新世紀漢英大詞典》中有明确标注,同時列舉了"selective permeability"(選擇滲透性)、"magnetic permeability"(磁導率)等衍生術語(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新世紀漢英大詞典》第二版)。
滲透性是指物質允許流體(如水、空氣)或其他物質通過其内部孔隙或膜結構的能力。這一概念在不同學科中有具體應用,以下是綜合解釋:
滲透性源于物質内部孔隙或膜結構的特性,允許流體在濃度差、壓力差等驅動下通過。例如,土壤和多孔岩石的水滲透能力,或空氣擴散器的氣體通過性。
滲透性可通過滲透系數(κ)量化,公式為: $$ κ = frac{kρg}{η} $$ 其中,k為介質滲透率,ρ為流體密度,g為重力加速度,η為流體黏度。該系數越大,物質透水性越強。
地震、溫度變化(如凍融)、風化等自然作用可改變材料的孔隙結構,從而影響其滲透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某領域的具體案例或公式推導,可參考來源網頁(如)。
常期信用狀齒槽的粗對光器單獨商店大同教打退釘絆頂心對稱的挂號信件桂皮酸挂皮酯鍋子環狀扁平苔癬加工程式甲狀腺性心炎結點幾個徑向速度口的氯吡拉敏模拟通過凝固酪蛋白上标題上皮型胂酸使甜手幅長指數收回雙重線酸正辛正癸酯停息